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
B.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
C.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
D.身体免疫系统虽然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
下列对“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为免疫包含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因素。 |
B.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败后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
C.行为免疫能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
D.行为免疫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针对他人的歧视心理。 |
下列对“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些形体和动作偏离常态的个体因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往往被歧视。 |
B.一些人因害怕被病菌感染,很少与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 |
C.由于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人们往往偏爱自己人。 |
D.因为对感染病菌的恐惧,一些人对陌生群体怀有敌意。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用我的身体烘干你的衣服
①这是周一上午的第一堂课。男孩坐在座位上,一手托着腮,一手捏着笔杆,眼睛痴痴地望着窗外。顺着男孩的目光,可以看到窗前那棵矮小的桃树。几个枝丫正努力向四周伸展着,已是初春,可眼前桃树枝上依然光秃秃的。男孩知道,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将桃树刚要鼓出的芽苞又逼了回去。要是在平时,男孩一想起倒春寒,一定会恶狠狠地骂一句:可恶!可此时此刻,男孩的目光呆滞,讲台上老师讲什么,男孩丝毫也没听进去,甚至连那只衔着泥巴,轻轻从窗前掠过的燕子都没看见。男孩的心早就飞走了,飞到了几十里外的家中。
②就在昨天,男孩又和父亲赌气了,男孩已想不清这是第几次怄气了。只记得昨天下午快走的时候,自己的校服还是湿漉漉的。这让自己怎么参加周一的升旗?男孩不想因为自己不穿校服升旗的缘故影响了班集体,在男孩的心里,这个班集体既是他学习的场所,更是他的家,他觉得这个家比几十里外的那个家要温暖得多。
③看着父亲拿着那件湿漉漉的校服束手无策的样子,男孩心里更加来气。其实男孩生气有更深的原因。本来家里为母亲治病欠了一大笔钱,没想到母亲死后不久,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进了门,那女人居然还带着一个流鼻涕的小女孩。这还不算,自从那个小女孩进了家,只要有一点好吃的,父亲就给了那小女孩,这让男孩十分不舒服。男孩暗地里和父亲闹起了矛盾,总是莫名其妙地发火。
④男孩多么希望父亲能够和自己大吵一顿,或者狠狠地扇他一耳光,可每次男孩发火的时候,父亲总是一言不发,甚至没有任何感情表示。这让男孩心底里瞧不起父亲,他多想和母亲倾诉一下自己肚子里的苦水,可母亲已匆匆离去,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声音。
⑤眼看返校时间到了,那件湿漉漉的校服始终没有办法弄干。A男孩气愤极了,抓起校服,狠狠地扔在了地上,又重重地踢了一脚。然后抓起那包干粮,噙着泪水,冲出了家门......
⑥就在今天早晨,男孩因为升旗没穿校服被监督员扣了分,为此,男孩挨了班主任一顿严厉的批评。此刻,男孩坐在教室里,心乱如麻,早没了听课的心思。现在,他只想流泪,只想倾诉。男孩就这么胡思乱想着,恍恍惚惚中又下课了,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想着心事。班主任进来了,让他出去一趟,外边有人找。男孩走出教室,一看是她来了,手里拿着自己的校服。
⑦反正校服是湿的,也不能穿!男孩心里想着,扭头就走。她上前拦住了他,把校服递给他。男孩只好接过来,校服居然是干的!这让他吃了一惊,又摸了一下,这才相信校服的确是干的。
⑧男孩愕然了。女人看着男孩的脸,叹了口气,说:“知道吗?昨天我本来想用火烘干,可家里正巧一点干柴也没有了,咱家又没有洗衣机甩干。是你父亲昨晚一夜没睡,不顾严重的风湿病,把校服穿在身上用体温烘干的!他现在正感冒着躺在家里呢......”
⑨男孩一听,呆住了。B蓦地,男孩想起了父亲多年前落下的病。霎时,男孩的泪水如
决堤的江水滚滚而出。这时,一只衔着泥巴的燕子悄悄地从男孩的头顶上掠过,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天空中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请用一句话概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男孩心里来气的原因。
品析文中的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A.男孩气愤极了,抓起校服,狠狠地扔在了地上,又重重地踢了一脚。然后抓起那包干粮,噙着泪水,冲出了家门......(品析加点词,3分)
B.蓦地,男孩想起了父亲多年前落下的病。霎时,男孩的泪水如决堤的江水滚滚而出。 (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男孩听说父亲用体温烘干衣服后的反应是“呆住了”,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合理描述男孩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三轮车夫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 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 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⑤“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 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11)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故事时间安排在那时候有什么作用?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她把心一横:“20就20。”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有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一句伏笔。
全文刻画车夫主要采用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用文字表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春》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文中作者描绘了春花、、三个方面的特点。
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春风本无形、无味、无声,作者分别从、、 三种感官入手,将春风写的形、味、声俱全。
文章除了春花图、春风图,作者还描绘了、、,借此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及赞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 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处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a()地走到铁道边,慢慢b()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c()着上面,两脚再向上d();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在上面选文括号内依次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说使用这些动词对描写父亲又什么妙处?
a.b.c.d.
好处:选文第①段中划波浪线句子一连用了两个“聪明”,“聪明”的意思是“智力发达”,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体会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的情味?
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