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小组用下图装置电解CuCl2溶液制少量漂白液:
(1)其阳极的反应式是: ;导气管W端应与出气口 连接。
(2)实验后发现阴极碳棒上除了附着有红色物质,还附着有少量白色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可知:
物质名称及化学式 |
氯化亚铜CuCl |
碱式氯化铜Cu2(OH)3Cl |
性质 |
白色固体、不溶水 |
绿色固体、不溶水 |
化学小组分析提出:①红色物质可能有Cu或Cu2O、或二者都有;②白色物质为CuCl
(3)为探究阴极碳棒上附着的红色、白色物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出阴极碳棒,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W1g ,并将其放入下图所示装置b中,进行实验。
实验中,碳棒上的白色物质完全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不变色,d中出现白色沉淀;实验结束时,继续通H2直至碳棒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W2g 。
①碳棒上的红色物质是 ,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
②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电解CuCl2溶液时,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用电极反应式解释为 。
⑤阴极上产生白色物质的物质的量是 ;若装置b冷却时不继续通H2,则计算所得CuCl的产率会 (偏大、偏小、不变)。
工业上常回收冶炼锌废渣中的锌(含有ZnO、FeO、Fe2O3、CuO、Al2O3等杂质),并用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其工艺流程为:
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如下表:
氢氧化物 |
Al(OH)3 |
Fe(OH)3 |
Fe(OH)2 |
Cu(OH)2 |
Zn(OH)2 |
开始沉淀的pH |
3.3 |
1.5 |
6.5 |
4.2 |
5.4 |
沉淀完全的pH |
5.2 |
3.7 |
9.7 |
6.7 |
8.0 |
⑴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锌的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⑵上述工艺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
⑶在“除杂I”步骤中,需再加入适量H2O2溶液,H2O2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为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应控制溶液的pH范围为 ▲。检验Fe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
⑷加入Zn粉的作用是 ▲。“操作A”的名称是 ▲。
(共14分)
Ⅰ.下列化合物中,核磁共振氢谱只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的是()
Ⅱ.PCT是一种新型聚酯材料,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合成PCT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由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4)D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5)B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苯环上一氯代产物只有一种的是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下图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化合物。
已知:
①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 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可以发生反应:2E+I
2F+D,F中的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Ⅰ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E在I中燃烧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已知X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Y是一种单质,它的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请写出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 X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________
⑵ Y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
⑶ Z与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汽车尾气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多种污染物。
⑴汽车燃料中一般不含氮,尾气中所含的NO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⑵ 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上一个催化转化装置,使NO和CO反应,生成CO2和 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⑶ 下列措施中,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有效且可行的是_____
① 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
② 开发清洁能源,如氢能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③ 市民出行带防毒面具。
④ 市民大量移居城市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