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范希朝,字致君,河中虞乡人。建中年,为邠宁虞候,戎政修举,事节度使韩游瑰。及德宗幸奉天,希朝战守有功,累加兼中丞,为宁州刺史。游瑰入觐,自奉天归邠州,以希朝素整肃有声,畏其逼己,求其过,将杀。希朝惧,奔凤翔。德宗闻之,趣召至京师,置于左神策军中。游瑰殁,邠州诸将列名上请希朝为节度,德宗许之。希朝让于张献甫,日:“臣始逼而来,终代其任,非以防凯觎安反侧也。”诏嘉之,以献甫统邠宁。数日,除希朝振武节度使,就加检校礼部尚书。
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凌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刮城门”。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注】严密,人遂获安。异蕃虽鼠窃狗盗,必杀无赦,戎虏甚惮之,曰:“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其见畏如此。蕃落之俗,有长帅至,必效奇驼名马,虽廉者犹日当从俗,以致其欢,希朝一无所受。积十四年,皆保塞而不为横。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贞元末,累表请修朝觐。时节将不以他故自述职者,惟希朝一人,德宗大悦。
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利希朝老疾易制,乃命为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镇奉天,而以泰为副,欲因代之,叔文败而罢。宪宗即位,复以检校仆射为右金吾,出拜检校司空,充朔方灵盐节度使。
突厥别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劲。希朝诱致之,自甘州举族来归,众且万人。其后以之讨贼,所至有功,迁河东节度使。率师讨镇州无功。既耄且疾,事不理,除左龙武统军,以太子太保致仕。
一选自《旧唐书》
【注】斥候:古代的侦察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奇驼名马效:献出
B.以其欢致:取得
C.皆保塞而不为横:横行
D.利希朝老疾易制:控制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B.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C.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D.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希朝能力出众,却在事奉韩游瑰时差点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只好逃跑到凤翔。
B.无论是振武的盗贼,还是异蕃的盗贼,范希朝对他们都是格杀无论,因此,盗贼十分畏惧他。
C.范希朝招引突厥沙陀部投顺归降,用他们讨伐叛贼,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率军征讨镇州,没有取胜。
D.王叔文派遣范希朝镇守奉天,只不过是想掩人耳,便于让身为副使的韩泰乘机取代他。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
②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于江上庐:筑庐
B.浊酒相劳:劳动
C.遂相与营之相与:一起
D.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课内阅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舍万殊()(2)及其所既倦()
(3)之所欣() (4)不能之于怀()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此题答在答题卡的C区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失者,是天子也。
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湏,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斶(chù)之语:“晚食当肉”,欣然笑。若斶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审来起居佳胜比:最近
B.是天子也相:祐助
C.刍满前豢:饲养
D.则有矣间:差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然笑②本期于静
B.①晚食当肉②仆常此自疑
C.①若农夫去草②譬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八珍等②抑尚仆辈俯仰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2)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春秋之天下举:
叹惜才者之难也直:
③可手以荐之矣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施:
文中“何也?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D.(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