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 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 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
|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
|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 C.《辛丑条约》签订后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
| 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 |
| 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 |
| 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 |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清初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 |
| 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 | 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 |
研究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 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
| 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 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下图为春秋时期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文物,这一发现可以说明
| A.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 | B.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 |
| 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 D.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