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完成4-10小题)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
B.尽一器,再进尽:吃完 |
C.厚资而遣之资:给予 |
D.特怪老人虽知书特:特别 |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 )3分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 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B.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道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也。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
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刘开《问说》)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缕:细丝。 |
B.苏子愀然愀:忧愁凄怆。 |
C.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C.举匏尊以相属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侣鱼虾而友糜鹿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
B.客有吹洞箫者 |
C.而今安在哉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