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③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
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③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 ②何谓仁君 ( )
③向者任座之言直 ( ) ④亲下堂迎之( )
(2)下列各句与“以封其子击”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屠惧,投以骨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 D.具以假山显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臣 闻 君 仁 则 臣 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4分)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善鼓琴鼓:_____________
②洋洋兮若江河洋洋:___________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知音:_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乃:_____________用“/”标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
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 |
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 |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此之谓乎 |
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 |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共15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虽有至道/ 期日中,过中不至 |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 |
C.教学相长也/ 缘愁似个长 |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欣然曰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
B.文章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
C.本文主要阐述教与学关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
D.“《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是“shuō”。 |
阅读文言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参与)焉 | B.肉食者鄙(地位低) |
C.战则请从(跟随) |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 B.长跪而谢之曰 | C.辍耕之垄上 | D.小大之狱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劳形 劳:(2)每移案案: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
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