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美国.两时去的同大多选择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的农林专业。留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到最精湛的知识。他不仅主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荣誉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急需一位植物病理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史上为我国的真菌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金酸大、中央大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院和和东北农院院长、中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院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开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      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院。他这样做 ,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爱国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移植
将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7世纪,据说当时将狗骨头用于修复一位俄罗斯贵族的头颅。在现代。异体移植已涉及到取自黑猩猩和狒狒的肝、肾、心和骨髓.但没有获得任何成功.大多数患者出现器官排斥现象或严重的感染。科学家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当供体从动物跃迁到人类时发生种间感染。然而.一项新研究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接受了猪活体组织的患者并没有表现出被可怕的猪反转录病毒感染的证据。
过去几年间,有关异体移植的讨论集中在两种可能的供体动物(猪和狒狒)上。虽然狒狒器官不像猪器官那样被强烈排斥,但它们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比猪器官大得多。此外.猪器官大小适当.这种动物繁殖较快,并已被作为食物进行饲养,这样对大多数人而言宰杀它们就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超急性排斥问题——能在数分钟内毁坏移入器官的强烈免疫应答——对猪器官而言似乎已经解决。荚格兰剑桥imutrAn的主任DAviDj.g.white于1992年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将人类基因插入猪胚胎之中。此猪的器官就具有了人类互补调节蛋白,实际上,人类免疫系统被骗过而接受了猪器官。
当然.猪隐藏着病毒.公众和立法者担忧的主要来源是猪内生反转录病毒(perv)。内在反转录病毒融入其宿主的DnA之中,并且不能消除。另一种反转录病毒——猿猴免疫缺损病毒被广泛认为能越过这种间障碍,变成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伦敦癌症研究所roBin A.weis8及其同事揭示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关键的问题是perv是否感染接受了异体移植的人。
为了找到答案,imutrAn同美国疾病防治和预防中心合作,检测了160名这样的人类患者。他们用猪皮肤移植或猪胰岛素细胞进行过治疗,或者他们的血液在体外用猪肝、猪肾或猪脾进行过灌注。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没有发现任何患者感染perv的证据.这些患者包括36个受到免疫抑制从而具有更大感染风险的人。最惊人的是。23名患者有猪循环细胞的证据.表明猪组织能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对white来说.这意味着“异体移植面临的免疫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在猪和狒狒中,科学家为什么更倾向于选择猪作为异体移植的供体动物?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狒狒器官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性比猪器官大得多。
B.猪器官虽有强烈排斥问题,但超怠性斥问题已被英格兰科学家彻底解决了。
C.猪器官的大小适当。
D.猪的宰杀几乎不存在道德问题。

下列关于猪内生反转录病毒(perv)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perv隐藏在猪体内且融人的DnA之中,无法消除。
B.perv是猪器官异体移植时可能发生种问感染的最可怕的病源体。
C.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perv感染人体的证据。
D.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就成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

下列不能作为“异体移植面临的免疫障碍并非不可逾越”这个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A.160名人类患者用猪皮肤移植或猪胰岛素细胞进行治疗过。
B.利用插入人类基因技术可以使猪器官为人类免疫系统所接受。
C.接受过猪活体组织的患者中有23名患者体内有猪循环细胞存活。
D.接受过猪活体组织的患者,没有表现出被perv感染的证据。

选出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 ( )

A.伦敦癌症研究所科学家,揭示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实际上是对人类
患者移植猪器官持否定态度。
B.异体移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世纪,当时便有过活体移植成功的例子。
C.对将猪器官移植给人类的最主要担忧是种问感染,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
这方面的证据,可见异体移植是有可能逐步实现的。
D.white等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这一结果标志着异体移植走进了一

个新时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都基本解决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打开潘多拉盒子后的忧思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明了、清晰。然而,人类在不断揭开自身和生物界奥秘的同时,伴随的是深深的忧虑。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据认为很可能会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这种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事实上.人类总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缚。”
许多医学家、生物学家都预测基因技术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人类一旦破译了自身的生命之谜,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将会从排序中消除而不代代相传。但是一些科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却认为基因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正如核技术为人类带来高效、廉价、清洁核能的同时。在人类头上悬挂起一把核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因技术给法律、伦理、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的冲
击也会是空前的。
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长着三只眼或者是牛耳朵的人共事,你会怎样?或者一位年轻人去赴女友的约会时,却发现另一个克隆的自我已捷足先登。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通过其基因排列得知他有某种疾病的隐患或者有犯罪倾向,会不会发生弃婴和杀婴的行为?像著名的残痰人物理学家霍金和有精神病的画家梵高这样的天才.是否会因为基因技术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当一个人活到1200岁时,他和他几十代子孙如何相处?有限的资源会承载起越来越长寿的人类吗?
这些场景绝不是杞人忧天。对于基因技术,该项技术的催生者——科学家们也同样有种种担忧。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在一次研讨会上对基因组计划可能被滥用表达了极大的忧虑。他说.人们千万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曹泽毂也在同一场合说,基因技术的发展会对医学、人类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比如可能会产生基因歧视,而且,和平研究很可能被非和平利用.未来是否出现针对某个族群的灭绝性基因武器?
第1段引用罗素的话,意在说明 ( )

A.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
B.科学能够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
C.在人类理性的基础上科学能为人类造福。
D.如果脱离了理性的制约,科学有可能危害人类。

第2段中的“潘多拉盒子”和“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 ( )

A.基因技术;核战争的危险。
B.基因技术;制止核战争的手段。
C.灾难之源;核战争的危险。
D.灾难之源;制止核战争的手段。

最后一段中引用杨焕明的话“人们千万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旨在告诫人们

A.要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不要迷信上帝。
B.不要企图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规律。
C.不要把基因技术用于反人类的罪恶目的。
D.要顺应自然,不要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

针对文中所述的种种忧虑,有人提出“科技磨剑,法律铸鞘”的对策。这个对策的实质是 ( )

A.用法律来限制基因技术的发展。
B.用法律来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
C.将基因技术的发展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中。
D.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相互依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包装
“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包装制品泛滥成灾,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据统计.我国每
年废弃的发泡塑料包装物已高达300多万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塑料垃圾已对国内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白色污染”,一项“绿色包装工程计划”正在世界各国推广实施,成为环境保护的一股绿色新潮。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一种在生产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环节中对人类生态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作用、也不会引起任何不利影响的商品包装物。它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再次利用两个方面的含义。
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发的绿色包装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即在发泡塑料中加一种诸如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一旦这种包装制品被废弃后,分散在制品内部的淀粉颗粒能被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侵蚀分解,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另一类是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即利用纸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质包装产品。这种包装品废弃后.不仅能在土壤和空气中自然分解腐烂风化,而且还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重新加工利用,即使是将它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技术专家认为,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具有易于加工制作,包装性能优良和节省资源等特点,是今后绿色包装发展的主流。
我国纸浆模塑工业才刚刚起步。我国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宣言签约国之一.“议定书”和“宣言”中规定我国要在2005年达到限制和禁止使用发泡塑料包装物的预定目标,同时。我国于1996年4月1日颁发了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个原则。
据专家预测,“九五”期间我国纸浆模包装制品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医药、日化、家电、工业产品包装制品及其生产设备将会成为纸浆模塑包装的重点应用领域。届时.这些纸浆模塑包装添加其他材料的制品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是惊喜.如掺有加强纤维料的鸡蛋箱可以像装卸钢材一样不受损坏,混有各种天然色素食品使人胃口大开,含有荧光剂的产品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轻易地辨别它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掺和保鲜剂的食品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绿色包装”纸浆模塑制品将给人们带来洁净、亮丽的新天地。
下列对绿色包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色包装是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研制开发的新型发泡塑料包
装制品。
B.绿色包装是一种既能保护生存环境,又能发挥资源的再利用的新型商品包装
物。
C.绿色包装制品中的一种物品,即使是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因而对空
气不会造成污染。
D.绿色包装物一经废弃,或者能被一些微生物所侵蚀分解,或者自然分解腐烂风

化,因此不会形成所谓的“白色污染”。
下列对“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的“其”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代绿色包装制品。 B.指代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
C.指代发泡塑料。 D.指代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

下列对“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这句话的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只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
B.绿色包装制品克服了靠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C.发泡塑料包装制品被废弃后不会降聚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而绿色包装制
品克服了这缺陷。
D.绿色包装制品既克服了不会降聚的缺陷.又克服了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1996年4月1日至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说是大量减少了,符合了资源化.
无害化的要求。
B.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有所加强,对治理“白色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
C.绿色包装制品中纸浆模塑包装制品是取代加入改性混合物的发泡塑料包装制
品的主流产品。
D.随着绿色包装制品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空气将是清新的,天空是亮丽的.河水是

洁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
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2007年10月24日《参考消息》)
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助思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关于“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B.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C.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的观念将被颠覆。
B.要彻底治愈癫痫等神经和精神疾病就必须用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法。
C.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疾病的产生原因都不是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渐发现更多的致病原因,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
D.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我们就可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整血液的浓度、色泽等。

简答。通过对这篇科技文的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试分条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冬至大如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它似乎只是时令标记,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节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冬至又称长至,冬至这天离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由于照射角度的关系,冬至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冬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天象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年俗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照唐正例,官员休假七日,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孟元老在追忆东京(今开封)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一如年节。”人们在冬至节间,互相馈赠节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而且冬至很早就有了祈祷添岁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祷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这种习俗乍看只是晚辈在向长辈表示孝心,如果我们稍加探究就不难明白蕴含其中的民俗意义。此俗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中华古今注》载:“汉有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其更重要的是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使他们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以羊代阳)等,都与新鞋新袜一样是冬至应节的服饰。我们今天在春节拜年时还要换上一套新衣服,以新的打扮适应着新年。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下列各项中有关“冬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一直将冬至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作为一年的起点。
B.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因为太阳离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受日照的时间最短。
C.冬至作为时节的新旧交替点,常常被古人赋予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D.古代南北居民皆重视冬至,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冬至民俗文化。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至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B.宋朝有“肥冬瘦年”的说法,京师一代在冬至节举行隆重的仪式,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
C.古人的献履仪式,主要在于其具有让老人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的民俗意义。
D.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和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法时代,冬至就不再是新年了,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
B.在传统社会里,冬至能够成为一种习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冬至寒冷的天气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
C.如今我们在春节换上新衣,实际上是对古代人在冬至以新的打扮来适应新年这一习俗的沿袭。
D.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气候的变暖,冬至的习俗已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