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中国海军在也门撤侨行动中帮助一名日本游客乘中国军舰脱离险地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不少国人的心中,花纳税人的钱、用中国最好的军舰救一个日本人,比起花大把钱去日本看樱花、购物更难以理解。
中国军人该不该救那个落难的日本国民?当然应该。
暂不提国家形象、软实力这些过气的流行词,以及被传得已经面目扭曲的所谓“以德报怨”的中国传统,仅仅人性、生命两个词的分量就已经足够。漠视一个无辜的、面临死亡威胁渴望获得救助的生命,不是一种高尚,它会让我们自甘堕落到幽暗人性的深渊。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大扩张、大探险带给中国人的绝大多数记忆都是不友好甚至鲜血淋淋的,这当然也包括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殖民扩张。因此,那个时代常常和文明能相提并论的名词,诸如蒸汽机、轮船、大炮、海军……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总是带有几丝野蛮与残忍。由此,中国人本能地讨厌“扩张”这一类词。
必须把扩张与本国在外国的正常利益存在有效区分开来。扩张,是用武力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本质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造成的本国在外国的利益存在,很难说是正常的。但本国也可以有在外国的正常利益存在,这是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今天,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人民币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受到欢迎,中国军队在大洋之上保持常态巡航,中国在距离国门千里之外也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事实上,中国力量今天已然能够在世界发挥影响,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大。
有道是,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这种力量与责任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比如,它可以是一次不起眼的援助,也可以是国境线上的难民营,也可以是动辄几千人、不分国籍的救助性军事行动……它可能会给世界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关于“中国在外国的存在”的故事,可以是优雅的、温情脉脉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告别被害者心态,而应慢慢具备正常大国国民的平和心态。
(选自2015年4月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下列对“扩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扩张”本质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会造成本国在外国的非正常利益存在。 |
B.“扩张”的一种表现是,用武力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 |
C.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必将导致更多国家的扩张。 |
D.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也属于“扩张”。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日本在中国的殖民扩张导致今天不少中国人并不赞同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 |
B.作者认为,我们应以正常大国国民的平和心态来看待这次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行为。 |
C.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正是中国力量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大的体现。 |
D.轮船、大炮、海军等,既是文明的代名词,也是野蛮、残忍的象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
B.作文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初学写作的人,要接受良师益友的指点,尽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
C.初学写作者通常有两种毛病,一是不知晓文章的写法,二是自以为是。文章认为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 |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诗文字画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
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习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
B.“疵境”→“稳境” →“新的疵境” →“新的稳境”,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到达“醇境”。 |
C.“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若要达到“化境”,则还要一定的人品学问。 |
D.作者认为作文“精进的程序”包括“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境“疵境”最低,“化境”最高。 |
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库尔勒的秋天
徐迅
①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无息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树繁华。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的,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里的一个个神灵。
②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这是个因出产香梨而著名的地方,梨花那千万朵雪白的花瓣肯定也在沙漠里制造出了许多的惊艳,但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流沙压着流沙,一个圆弧套一个圆弧形的沙漠,青色的戈壁和干涸的草原。虽然重重叠叠的沙漠里会有露出头的骆驼草,虽然戈壁滩上稀稀拉拉的有一些矮小的、不知名的挺着倔犟脑袋的灌木丛,虽然草原的边缘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一些未被摘落的棉花。但这些植物在沙漠的风里徒然增添的只是一种“肃杀”之气。给我感觉最为强烈的就是塔中植物园了,在有着上百种植物的人工园林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花棒、地肤草、切莲等植物,但除了褐红的扫帚样的地肤草像火烧云一样落在地上,所有的植物在秋天里都显出了破败之相。偌大的园林宛如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园庭衰微,亲人半零落——那些美丽的名字还在,只是已寻找不到他们的模样了。
③在通往库车的一条叫“盐水沟”的公路上,我们欣赏到了一大片“雅丹”地貌的独特风景——质地坚硬而呈浅红色的岩石,经年累月,已被大漠狂风雕刻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形象。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狂沙吹走了一切,时间对抗着时间,雅丹地貌展现出来的岩石造型就如胡杨林的化石,如暮年的胡杨林,把库尔勒的秋天涂染得肃穆而悲壮。
④荒凉、肃穆、悲壮……这些词语当然不是库尔勒秋天的全部色调,库尔勒的色彩远比我想象的丰富得多。在库尔勒,我还听到了关于香梨的凄美的传说。说有一位名叫艾丽曼的少女骑死了九十九头毛驴,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引来了九十九种梨树,结果只有一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但当地的巴依(地主)吃了喷香的梨子,竟不让少女给别人传授栽培技术,还要独占梨树。遭到少女拒绝后,巴依恼羞成怒地唆使狗腿子砍倒梨树,残害了少女。待第二年梨树根长出了青枝,乡亲们动情地把梨树栽遍了库尔勒的千家万户。胡杨树的悲壮,香梨的凄美,库尔勒的秋天猛然让我有着说不出的忧伤……
⑤行走在“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库尔勒城,我突然又感觉库尔勒城的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而明亮了起来。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孔雀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使得库尔勒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湿润,那么优雅和安宁。满街的香瓜、香梨、葡萄,高耸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成荫的绿树,这沙漠绿洲上城市的一切与内地的城市毫无二致。而在它身旁,那一片面积约有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称为国内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博斯腾湖,仿佛成了库尔勒巨大的肺叶,在明净而有节奏地呼吸着。星罗棋布的小湖、浓密的芦苇和成片成片的野莲之上,翻飞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禽。幽蓝的湖水远衔天山,近接沙海,或水浪滔滔,烟波浩荡,或波光潋滟,湖天一色,茫茫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湖里飞快地行驶,湖水温润着我的面容,芦苇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
⑥但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想着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它的肌肤,使它很快有了深深的皱褶,并很快让它不得不裸露出斑斑驳驳、满身疮痍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枝。然而,胡杨树有多高,根就会有多深,它总是以一种悲壮、雄浑和恢弘的气度巍然屹立,并且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
⑦寒风吹落着胡杨树的树叶,库尔勒一年的秋天就过去了。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
第④段写香梨的传说有什么意图?
请结合语境,简要解释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文章的题目是《库尔勒的秋天》,为什么多次写胡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练习写作如同临摹碑帖,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稳”、“醇”、“化”四境。 |
B.初学写作的人要写好文章,必须要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 |
C.初学写作的人只要经过“精钢百炼”的辗转反复就能达到所谓的“醇境”和“化境”。 |
D.初学写作的人要脚踏实地从模仿和修改练起,在“疵”、“稳”、“醇”境中辗转锤炼,循序渐进。 |
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文中所强调的“精进的程序”的一项是()
A.高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立意、用词及布局模式,并让学生多模仿高考优秀作文及名家写作范例进行写作训练。 |
B.作文训练中,同学们针对自己的作文作客观冷静的评价,反复斟酌并加以修改。 |
C.国学大师季羡林言有物,行有格,以幽默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牛棚”中的不幸遭遇,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
D.鲁东大学聘请张炜、曹文轩、陈忠实等文坛名家给中文系学生做写作指导,学生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所说的话,不大适合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
B.一个作者只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 |
C.练习写字时,练习不同的字帖碑帖以至稳定,再继续揣摩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
D.“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人品学问是“化境”需要下的功夫,与初学者无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库尔勒的秋天
徐迅
①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无息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树繁华。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的,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里的一个个神灵。
②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这是个因出产香梨而著名的地方,梨花那千万朵雪白的花瓣肯定也在沙漠里制造出了许多的惊艳,但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流沙压着流沙,一个圆弧套一个圆弧形的沙漠,青色的戈壁和干涸的草原。虽然重重叠叠的沙漠里会有露出头的骆驼草,虽然戈壁滩上稀稀拉拉的有一些矮小的、不知名的挺着倔犟脑袋的灌木丛,虽然草原的边缘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一些未被摘落的棉花。但这些植物在沙漠的风里徒然增添的只是一种“肃杀”之气。给我感觉最为强烈的就是塔中植物园了,在有着上百种植物的人工园林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花棒、地肤草、切莲等植物,但除了褐红的扫帚样的地肤草像火烧云一样落在地上,所有的植物在秋天里都显出了破败之相。偌大的园林宛如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园庭衰微,亲人半零落——那些美丽的名字还在,只是已寻找不到他们的模样了。
③在通往库车的一条叫“盐水沟”的公路上,我们欣赏到了一大片“雅丹”地貌的独特风景——质地坚硬而呈浅红色的岩石,经年累月,已被大漠狂风雕刻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形象。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狂沙吹走了一切,时间对抗着时间,雅丹地貌展现出来的岩石造型就如胡杨林的化石,如暮年的胡杨林,把库尔勒的秋天涂染得肃穆而悲壮。
④荒凉、肃穆、悲壮……这些词语当然不是库尔勒秋天的全部色调,库尔勒的色彩远比我想象的丰富得多。在库尔勒,我还听到了关于香梨的凄美的传说。说有一位名叫艾丽曼的少女骑死了九十九头毛驴,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引来了九十九种梨树,结果只有一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但当地的巴依(地主)吃了喷香的梨子,竟不让少女给别人传授栽培技术,还要独占梨树。遭到少女拒绝后,巴依恼羞成怒地唆使狗腿子砍倒梨树,残害了少女。待第二年梨树根长出了青枝,乡亲们动情地把梨树栽遍了库尔勒的千家万户。胡杨树的悲壮,香梨的凄美,库尔勒的秋天猛然让我有着说不出的忧伤……
⑤行走在“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库尔勒城,我突然又感觉库尔勒城的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而明亮了起来。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孔雀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使得库尔勒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湿润,那么优雅和安宁。满街的香瓜、香梨、葡萄,高耸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成荫的绿树,这沙漠绿洲上城市的一切与内地的城市毫无二致。而在它身旁,那一片面积约有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称为国内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博斯腾湖,仿佛成了库尔勒巨大的肺叶,在明净而有节奏地呼吸着。星罗棋布的小湖、浓密的芦苇和成片成片的野莲之上,翻飞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禽。幽蓝的湖水远衔天山,近接沙海,或水浪滔滔,烟波浩荡,或波光潋滟,湖天一色,茫茫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湖里飞快地行驶,湖水温润着我的面容,芦苇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
⑥但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想着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它的肌肤,使它很快有了深深的皱褶,并很快让它不得不裸露出斑斑驳驳、满身疮痍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枝。然而,胡杨树有多高,根就会有多深,它总是以一种悲壮、雄浑和恢弘的气度巍然屹立,并且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
⑦寒风吹落着胡杨树的树叶,库尔勒一年的秋天就过去了。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
第④段写香梨的传说有什么意图?
请结合语境,简要解释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文章的题目是《库尔勒的秋天》,为什么多次写胡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练习写作如同临摹碑帖,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稳”、“醇”、“化”四境。 |
B.初学写作的人要写好文章,必须要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 |
C.初学写作的人只要经过“精钢百炼”的辗转反复就能达到所谓的“醇境”和“化境”。 |
D.初学写作的人要脚踏实地从模仿和修改练起,在“疵”、“稳”、“醇”境中辗转锤炼,循序渐进。 |
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文中所强调的“精进的程序”的一项是()
A.高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立意、用词及布局模式,并让学生多模仿高考优秀作文及名家写作范例进行写作训练。 |
B.作文训练中,同学们针对自己的作文作客观冷静的评价,反复斟酌并加以修改。 |
C.国学大师季羡林言有物,行有格,以幽默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牛棚”中的不幸遭遇,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
D.鲁东大学聘请张炜、曹文轩、陈忠实等文坛名家给中文系学生做写作指导,学生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所说的话,不大适合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
B.一个作者只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 |
C.练习写字时,练习不同的字帖碑帖以至稳定,再继续揣摩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
D.“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人品学问是“化境”需要下的功夫,与初学者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