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名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名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率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希赢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没过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纯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陷阱里的狼
王族
①牧场寂静无声,死一般的寂静。
②五只狼一跃而起,像五支利箭,飞速向那只羊扑过去。随着惊人的一阵狼嚎,它们全部掉入了陷阱。狼性刚烈,落入陷阱后四处抛抓、跳跃,渴望跃出陷阱。几次挣扎后,就绝望地卧在陷阱里喘粗气。不时怪叫几声。它们已明白身陷如此陷阱是多么可怕,而让它们感到更可怕的是人的阴谋,他们挖出这个又深又冰凉的东西,让它们无能为力,内心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如果长久被困在这里,又怎能活下去?
③挨过数日,五只狼饿得晕头转向,在陷阱中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嗥叫。饥饿加绝望,使它们的身体渐渐丧失支撑的力量,几乎趴下不能再动了。牧民们经常很高兴地站在陷阱边张望如此狼狈的它们。又过了几日,它们已叫不出声音,软软地瘫在陷阱底部,呼吸微弱。牧民们在陷阱边往里看了几眼,狼的样子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他们觉得让狼变成这个样子,是他们放牧中干得最开心的事情。
④在陷阱里,狼终于饿得无法忍受,开始互相打量起另外的狼。但很快,这种打量就以头狼的目光变得锐利,另外四只狼在头狼的注视下变得畏怯而结束。头狼即使在这种境地仍不失其威风,它对四只狼扫视一番,四只狼便都无声地埋下了头。少顷,头狼将目光停留在一只小狼身上。起初,它注视那只狼的目光是复杂的,间或还夹杂着一丝伤感,似乎内心正在经历着某种艰难的思考。但很快,它的目光便变得冷峻和坚毅,闪烁出一丝寒光死地盯住那只狼。那只狼明白了头狼的意思,痛苦地嗥叫了一声,将身子往后紧缩,似乎陷阱后壁有可供它遁去的洞。头狼粗嗥一声,和另外三只狼一起扑过去,咬断其喉管,那只狼几乎没发出任何声响便断气了。一阵厮打,一堆碎骨和毛皮留下了。
⑤狼并不会因为吃了同类而内疚和痛苦,也许在它们的生存法则中,吃掉同类或被同类吃掉都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如果这样的命运摊到别的狼身上,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如果摊到自己身上,只能认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让同类活下去的机会。
⑥牧民们看到了陷阱里狼吃狼的一幕,奔走相告。他们站在陷阱边议论纷纷,发泄积怨——狼吃狼了,真解气,真好看!狼对牧民们的嘲讽一无所知,极为平静地卧在那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对眼前同类的残骸也视而不见。也许当它们认命之后,这个世界与它们的某些关联已经断裂,它们的眼睛和耳朵就像一扇门紧紧关死了,不愿看到或听到陷阱之外任何东西和声音。
⑦又过了二十多天,陷阱里只剩下两只狼了。陷阱里的残酷撕咬仅仅为了生存,而陷阱似乎变成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当狼被饥饿的大手拽向死亡深渊时,它们死死抱住陷阱里的法则,以吞噬同类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牧民们来到陷阱边羞辱它们,这时的头狼用复杂的眼光向外张望,它身上已全然丧失了往日威风,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囚徒。
⑧又挨了些时日,头狼又饿了,那只狼从前三只狼身上早已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它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头狼,似乎在感谢头狼把自己留在最后,且因为吃了前三只狼才没被饿死。头狼简单地重复了前面的动作,撕吃狼肉,应该又可以挨一个多月。
⑨下过一场大雨,狼泡在陷阱里,发出绝望的嗥叫。不知为何,牧民对它产生了同情,觉得一只狼到了这种地步挺可怜的,有些不忍心它再受罪下去。但狼是羊的天敌的千年法则,则让牧民又将同情强压于心底。打消了要放它的念头。
⑩一场大雪提前落下,牧民们要转场了。临出发时,一位牧民对大家说,把它放了吧,如果没有狼,黄羊就成群出来了,会把草场糟蹋得不成样子,明年我们的牛羊吃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把头狼放了。
⑾第二天,牧民们发现一只狼被咬死了,只剩下碎骨和皮毛,其上留有狼牙痕迹,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狼爪印,延伸到树林中。牧民们明白了,是那只头狼干的。头狼在陷阱里吃了四只狼后,味觉里只存有狼肉的记忆,所以,从此便不再吃羊狼了。
(选自《散文》2013年第8期,有删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牧民对陷阱里的狼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请根据文章概括。
放出来的头狼为什么还会继续吃狼呢?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②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③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ˉ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在的带有强制性的法令制度,即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④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⑤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⑥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⑦养民须富民。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
⑧儒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节用以富国富民。荀子说,养育适时则六畜兴旺,砍伐适时则林木繁茂。草木正在生长开花结果的时候,不应当去砍伐;鱼鳖怀孕产卵的时候,不应当去捕捞。这样,林木鱼鳖就得以生长繁殖,而人们也就有了吃用不尽的鱼鳖林木。
(选自楼宇烈《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有删改)
12-13为选择题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关于“为政在人”的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即治国理政的核心是选好治国理政之人。 |
B.为了更好的为政,儒家推重“尚贤使能”,选人不要私亲或避仇,而是唯德才是举。 |
C.为政要养民,只要商朝统治者让百姓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了。 |
D.要富民就要节用,即提倡全民按礼制制度来开支,不仅要节约开支,还要节制性开发自然资源。 |
E.为政在人的理念提倡立君为民,执政为民,为民服务,而且,人才也要时时接受教育。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认为好的管理者不能杀民,要按前人之法管好百姓。 |
B.有德有才的人是法的本原,若不择人执法,法也就形同虚设。 |
C.法制必须建立在礼制的基础之上,法治与人治本质是一致的。 |
D.黄宗羲认为君臣、上下级是师友关系,人民与官员是主仆关系。 |
请概括文中提到的富民措施。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确定在广东、上海、青海等六省市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拟在省一级设立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学者等代表组成。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原则上从下一级法院、检察院择优遴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件。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停下就是故乡
钱红莉
①多年前,站在老家中学的山坡上,就能望见九华山。清晨的九华山光芒四射,让一个少年充满向往。整整30年过去,第一次去九华山。虽有感慨,但处在这样的年龄,人世的风雨将整颗心一把兜住,只能习惯沉默。
②站在天台,终于跟自然对接上,风把白云送了一程又一程,天蓝得跟梦一样。深秋的风有些寒凉,深秋的风像一把把镰刀,顺路把沿途的晚稻一棵棵割下,稻谷晒在路边,抓一把稻草闻闻,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无以表达,唯愿于稻草堆上长睡不醒……
③是个处处认故乡的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当下的中国已是稀有,若在一地遇见,我必心存感念,妄想留下居一阵。九华山间的云是女性的云,特别体恤人,是织锦的缎子,乳糕色,一路铺到天边,我们走到哪,她都跟,从不多言,只用气场感染你。我们也感动,就走一路,看它一路。
④向晚,月亮升起来,在飞速的车里看云月,宛如水墨,并非今人的,是古代的,可以望见岁月的风霜光阴的密脚,有些旧了。旧东西考验人的眼力,也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但凡有一颗热烈的心,总会被点燃,是倪云林的旧画,既诱人,也拒人。
⑤九华山的月亮陈旧又新妍,圆,亮,微微的泛红光。夜里睡不着,靠在窗边,看月亮。偶尔几声虫鸣,远处竹影摇曳,会想起苏东坡以及《水调歌头》,如此高难度地把人生的悲欣苦辛悉数写尽。依然同一轮明月,照我如照苏东坡—我不曾写出不朽名篇,是因为吃的苦没有他的多。这么想,就有台阶了,再一步步走下来,把白纱的窗幔合上,继续睡……
⑥凌晨醒来,鸟声初出,衬得山更清幽。山里的鸟不比城里的鸟,一开口,便恬噪,遭人烦,大约脱离自然的属性了。山鸟的叫声在溪水里洗过,一如初心,从树林里捧出来给你。起来跑步。雾气重,一圈下来,头发尽湿。遇到一块菜地,顺便进去查看一下墒情—掀开满畦稻草,芫荽、菠菜、茼蒿纷纷出芽了,青蒜葱茏一片。近处的几垄山芋藤尚绿着,等着时刻于锄头下献身;辣椒还在开小白花,丝毫不理会寒露已至;最好看的,要数篱笆上的红扁豆,在秋风(微博)下巍巍峨峨……长风万里送秋雁的九月呀。
⑦站菜地中央,举目环顾,四野苍茫,九华山近在咫尺,红月亮落下去。我的一口气又跟金色的童年接上了—曾经,清明回老家,一下车,走在满是小鸡草的田埂,整个身体被油菜包围,简直热泪盈眶。城里人永远不懂这里面到底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什么也不说,只是啪啪啪掉眼泪—似乎这么多年的苦,终于被油菜懂得并疼惜。海子有诗:“家乡的风/家乡的云/睡在我的双肩。”是的,风、云睡了,一切安宁了,徒剩呼吸吐纳,再没有别的。是洗涤,也是还原。山水天地把人一点点地还原成稚子,快乐地在风里奔跑。
⑧跟山水玩了一天,也累,去九华水街喝茶,并非半盏松萝,不过是一杯普通的绿。此街有些秦淮河的意趣,比秦淮河幽静,与河水、柳、草地为邻的是书院、禅室、茶馆、酒吧……抬头低首,均见启功墨迹。好几棵大树,其中一棵许愿树,一棵行愿树。传说海玉法师所植(应身菩萨),近400岁。树下有风,有木桌长椅,烟灰缸是粗瓷碗,平素矜持的同事不免肆意起来,不停地摆姿势留影。
⑨站在水街尽头的荒野,西天有金子在泛光—每当日暮,总会叫人想起童年,故乡,羊牛下山,鸡鸭入埘,甚至还可跟遥远的《诗经》对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在水街的荒野又遇着这样的意境,衬着人的心事茫茫远远。
⑩除了九华河,水街旁还有一条不知名小河,一只小野鸭正孤单地自己跟自己玩,它跳出水面凌波微步,轻盈地要飞天,转而一头扎下,潜水而去;一只白鹭在菖蒲的绿丛中梳洗,王菲一般骄傲,夕阳的余晖照它如照一口井。荒野遍布青蒿的味道,是清苦的香气,远处的芦荻早已白头,一点点在风里摇……荒凉的原野上相遇苍苍的芦荻,你可知,它就是《诗经》里的蒹葭?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老的句子,一旦念起来就有些伤感,分明有淡淡的哀愁,是愁而不怨,伤而不悲—平凡的日子,因为愁伤,才有了份量。
12一个陌生读者为我的《四季书》写书评,取题目: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我看着,在电脑前默默感动。
13九华山脚下,也是适合我们停下来生活的地方,每天三餐饭,看尽四季风景。
(选自《散文》2014年第12期)根据③-⑥的内容,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第⑦段的语言艺术突出,请加以赏析。
第⑧段写得独特,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作者为读者这样的书评题目所默默感动,作者感动的是读者对舟己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请根据书评题目和文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谈谈你所悟到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