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
1500 |
5.6 |
154 |
22 |
61.6 |
1650 |
8.3 |
197 |
31 |
74.6 |
1800 |
10.0 |
364 |
34 |
122.7 |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材料二:
材料三: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录)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四出自什么文献?各有何意义?
(2)材料二所示的美国政体形式体现了什么原则?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与议会的关系分别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比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德意帝国国家元首权力的不同。
(4)材料一、材料四规定的国家政体类型在国王权力、内阁任命、议会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材料四、五,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的是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
材料二 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众。手稿记载,犹大其实是按照耶稣本人的旨意而出卖耶稣的,(注:耶稣授意犹大,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犹大实际上是耶稣最喜欢最信赖的门徒。手稿经过了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射术、内文比对、古字对比等五种方法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摘自《欧美文化史纲》
回答:
⑴ 名画《最后的晚餐》作者是谁?其创作素材源自什么?
⑵ 根据《犹大福音》的手稿能为犹大平反吗?理由?
⑶《最后的晚餐》和《犹大福音》手稿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以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都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摘自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的,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意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抬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的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火药、风筝、活字、罗盘、印刷、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摘自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回答:
⑴ 上述材料均谈到中国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⑵ 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 为什么?
⑶ 材料一、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做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⑷ 综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回答: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处(2
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⑶ 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中又成为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