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______________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____(选填“甲”或“乙”)更科学。
(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_______________(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1)濠河是通城美丽的“翡翠项链”,保护濠河水不受污染,是每个市民应尽的责任.某“环保小组”为了对濠河的水质进行监测,定期取样测量其密度进行物理分析.如图是按ABC顺序测量的过程,则河水的密度为kg/m3.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河水的密度,实验步骤顺序应调整为(填ABC序号).
(2)某小组同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左端平衡螺母向______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该组同学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按图乙进行实验,一种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更好并说明你的理由.
③该组同学在研究这两种方案时,发现在 A点时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相同,乙图中的 F明显比丙图中的 F′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和小丽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电路如图所示。设计思路是“改变电阻,保持电压不变,获取相应的电流值”。
(1)①请说出保持电压不变的方法:
②请回答实验中为什么保持电压不变:
(2)小丽按设计思路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电流I/A |
0.48 |
0.24 |
0.12 |
电压R/Ω |
5 |
10 |
20 |
请根据表中数据,写出实验结论
(3)小文实验时,发现自己桌子上的两个测量工具都是电流表。经过思考,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如图所示电路,小文也完成了实验探究任务。
请写出收集实验数据的步骤。
小丽和小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1)回忆你“在同一水平地面拉重力不同的物体和拉同一物体在不同材料的水平地面滑行的感受。”
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和 有关。
(2)小丽设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在水平木板上水平拉动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代表摩擦力的大小。”
请说出这种设计的错误和不足。
(3)小文在实验中收集到证据如下表:请依据小文的证据写出实验结论。
序号 |
实验条件 |
测力计示数/N |
||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
表面情况 |
压力/N |
||
1 |
平放 |
木板 |
8 |
1.6 |
2 |
平放 |
木板 |
12 |
2.4 |
3 |
平放 |
木板 |
16 |
3.2 |
4 |
侧放 |
木板 |
16 |
3.2 |
5 |
竖放 |
木板 |
16 |
3.2 |
小文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甲。白色纸板竖放在水平镜面上,ON与镜面垂直。实验中收集到一组实验证据如图乙。
(1)依据实验证据,可初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使实验结论更可靠,接下来的操作是:
(3)在此实验中白色纸板的作用是 ;图乙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角度是 。
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他们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实验小组依次选取了不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
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f=10cm)
实验次数 |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 (物距u/cm) |
像的放大或缩小 |
像的正立或倒立 |
像的虚实 |
1 |
30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2 |
25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3 |
20 |
等大 |
倒立 |
实像 |
4 |
16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5 |
12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6 |
8 |
放大 |
正立 |
虚像 |
7 |
4 |
放大 |
正立 |
虚像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如果将蜡烛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5 cm处,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此像(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3)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二者成像特点的不同是。
(4)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淸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5)小明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图是画错的,图反映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