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散文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什么时候石油可以被替代?
①今天的世界与过去的大不一样:石油价格一升再升,全球性变暖使得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大量地融化。而下一次大规模的能源革命的来临是否跟以往的一样顺利,将取决于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时候世界石油生产达到顶峰?人类因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可替代能源是否大量存在,并且人们能否承受得起其价格?这些问题只有科学和技术能够回答,但是社会政策方面的努力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
②世界石油耗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对于这一点,现在很少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但是全球石油需求还在以每年l%或者20k,的速度增长,我们现在正以每秒钟1000桶的速度从地下抽取石油。持悲观态度的人们(大多数曾在石油公司工作过的地质学家)预测,石油生产将很快达到极限。美国地质学家M.K.哈伯特于1956年就成功地预测美国的石油生产会在70年代达到极限。持乐观态度的人们(大多数是资源经济学家)则坚持认为,石油生产既依赖地下探明的石油储量,又依赖日益发展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促使石油生产继续增长。不过,即便按照乐观派的看法,本世纪中叶将是石油生产的极限。到了那时,美国需要有40%的石油替代物。考虑到急剧变化的环境、气候因素,更加迫切需要使用非矿物燃料。
③如果说石油供应极限真的将很快到来,或者因环境、气候方面的缘故人们不得不远离矿物燃料,那么人类将迎来大规模的替代能源供应的时代。仅太阳每天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就高达86000万亿瓦,相当于全人类每年消耗能量的6600倍。而自然界的风能、生物能和核能也是很充裕的,应该有很多的机会与时间去有效地开发利用它们。
④当然,部分替代能源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主张利用核裂变作为新能源的人们还未能找到无可争议的处理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考虑到将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巨大的投资,很多公司也只能望“核”兴叹。而再生能源分布太散,要把它们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其难度很大。迄今为止,全球风能利用装机容量已超过400亿瓦,但每生产1000瓦的电能,其成本也高达4.5关分。
⑤而且,再生能源的产量与矿物燃料的使用量相比实在太少。以美国为例,它的再生能源产量大约只占全部能源产量的6%。现在,全球能源需求(折合成电能)每年将近13万亿瓦,
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个别地区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万亿至60万亿瓦。因此,必须更大程度地扩大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逐步取代现有能源,这对世界未来能源需求最终将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
⑥为了未来,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合理、高效地使用能源是目前实施能源战略计划的首要条件,这样我们可以争取到多一点的时间来开发、改进替代能源的使用效率。在过去的30年里,太阳能设备的成本已经下跌了两位数。许多专家指出,太阳能系统在被广泛采用之前,其价格成本还需大幅下降。而纳米技术的发展,有望使人们能够利用新颖的半导体系统提高太阳能收集器的效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直接从日光、二氧化碳和水中获得化学燃料。
5.对人类迎来大规模替代能源供应时代的条件,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世界石油生产很快达到顶峰,石油供应的极限即将到来。
B.再生能源分布太散,无法寻找到把它们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的方法。
C.可替代能源大量存在,并且人们能承受得起其价格。
D.人类因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因而人们不得不远离矿物燃料。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替代能源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如核废料的污染,再生能源分布太散,很难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只有风能因非常理想,已被广泛地利用。
B.持悲观态度的人们认为石油生产将很快达到极限;持乐观态度的人们则认为随着技术创新石油储量将不断增加。
C.在促进新的大规模能源革命顺利来临的过程中,并非只有科学和技术在起作用。
D.太阳每天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高达86000万亿瓦,相当于全人类每年消耗能量的6600倍。因此它必将成为未来占统治地位的替代能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存在着争论,但石油作为矿物能源,一定有它的生产极限。
B.目前,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的广泛使用,使人类陷入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的严重矛盾之中。
C.即使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也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
D.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二氧化碳和水都必将成为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是永不终结的存在——
3)正如浪子以离开的方式接近故乡,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当他足够老了,牙掉光了,走路有点踉跄,像孩子那样需要搀扶。这时,他离童年更近了。到了晚年,他与童年相依为命。他倒在自己的童年里——童年变成了一种抚慰,一种个人宗教,一个可以取暖的地方。
4)与世界文学中那些高龄的大师(如歌德、托尔斯泰)相比,鲁迅活得不够漫长。56岁。他用加速度——一种呕心沥血的存在——透支了自己的晚年。那么他的童年呢?童年对他来说又是什么?
5)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是长妈妈的鬼故事,闰土送来的贝壳、羽毛。是安桥头的外婆家,种田,打鱼,酿酒,摇着小船去看社戏。是父亲的病与死,家道的败落……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一头是儿童乐园,另一头是启蒙学堂。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菜畦、皂荚树、蟋蟀们的歌到孔子牌位、四书五经、先生的摇头晃脑,如同从旷野到书斋,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走完的。
7)鲁迅没有走完的路,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百草园早已不是鲁迅描述的样子,增加了一个盆景园,古戏台变成了小卖部。蜡像馆搬进了鲁迅家,一些人物他在小说中写过,更多的人物他从未见过。周作人终于拥有了一间小小的展室。家门口改成了步行街,店铺林立,如同集市,霉干菜和臭豆腐的香味阵阵飘来。三味书屋前的小河里,乌蓬船在为旅游业忙碌……
8)在本质上,鲁迅是童年和故乡的逃离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有一次,郁达夫告诉他,孙伏园又回绍兴了。鲁迅笑着说:“伏园的回绍兴,实在也很可观。”意思是,绍兴又凭什么值得这样频频回去的。从1912年2月离开家乡,到1936年10月去世,整整24年,鲁迅没有回过绍兴。
9)他的逃离,是决绝者的硬骨头对思乡病的逃离,是“一个也不放过”的愤怒对宽容的逃离,是战斗的热情(匕首和投枪)对隐喻、寓言和叙述的逃离,是杂文对小说的“逃离”。有时我会想,如果鲁迅少写一点杂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说上,沿着《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开辟的个人传统走下去,他的文学又会是怎样的景观呢?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如果,鲁迅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鲁迅了。“卡夫卡手里没有真理,而只有关于真理的寓言。对于鲁迅来说,情况颇为不同:对手的卑劣凶残使反抗者加倍地感到真理在手。他抓住了他认为的真理或真话,牺牲了叙事因素。”(耿占春:《被喝彩的愤怒》)
10)2004年5月竣工的鲁迅纪念馆新馆。一个多亿的投资。这是中国给予一位作家的最高礼遇了。纪念馆里有一份鲁迅著作统计表:杂文16本,小说集3本,散文集2本,理论著作2本,书信1400封,译著300万字,日记70万字……共计1000万字。——38.7公斤!这是鲁迅去世时的体重,一个十岁孩子的体重。“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他枯槁的遗容是一个苦难民族的纪念碑!一个耗尽了自己的鲁迅,终于以一个孩子的体重(和轻盈),回到故乡,交还童年。
(选自沈苇的《七个绍兴》)
第四段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鲁迅“童年生活”的?
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
(2)“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文章开头在全文中处于什么地位?由此展示出一个怎样的行文思路?
下面对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的笔触是冷峻的、平静的、叙述的,没有漾溢的情感宣泄、抒情式的赞美,但却表达了对一个高贵生命的祭奠和尊敬。
B.随手而引的附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也补充了表达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旁证”力量,起到支持作者主张的作用。
C.本文作者一直做着把感性的意思进行抽象化的解释的努力,使语言更具玩味。如:“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
D.文中反复多次使用“逃离”一词,寓意丰富和深刻。第八段画线处“逃离”具体所指的意思应该是躲避、回避之意。

E.文章最后从“重量”的比较入手,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突出了鲁迅凝重浓缩的一生和为写作耗尽心血的伟大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达尔文的拖延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

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

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

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

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

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

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遗璞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璞遗璞。
住在这孕璞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

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

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

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

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3.

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重大突破: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干细胞
[法新社美国芝加哥11月20日电]研究人员今天宣布了他们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皮肤细胞还原,把它们转化为干细胞——形成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元素。
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的罗伯特•兰扎说:“可以从病人身上采集一些细胞,比如说从口腔壁刮下一些细胞,或采集皮肤细胞,在实验室里将它们转化为干细胞。”
虽然这项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兰扎说,它可能带来“极其巨大的”收益。目前兰扎已经找到了将心脏病发作后的死亡率降低一半的方法,还可以让过去原本需要截断的肢体恢复血流,并利用干细胞形成一个可以正常发挥作用的肾脏。
使用皮肤细胞最终能够让医生制造出带有病人特定遗传密码的干细胞,从而消除组织或器官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的风险。
新技术虽然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是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以至于曾经克隆全球首只绵羊多莉的苏格兰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将要放弃克隆胚胎的做法,转而关注从皮肤细胞中获取干细胞的研究。
新技术的一大长处是,它非常简单:只需要4个遗传因子就可以将皮肤细胞变回干细胞。
与威尔穆特研发的复杂且昂贵的提取干细胞过程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标准的生物实验室完成,而且皮肤细胞远比胚胎更容易获得。
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是,要找到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安全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由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研发的。美国方面的研究由威斯康星大学的汤姆森实验室完成,论文的领衔者为Junying Yu博士;日本方面则以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为首。他们的论文分别刊登在今天的《科学》和《细胞》杂志网络版上。这两个研究团队分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用四个遗传因子重新编排皮肤细胞,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
由于需要使用逆转录酶病毒来将4个遗传因子注入皮肤细胞内,这增加了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
这样的风险使得这类干细胞暂时不会用于临床治疗,不过不会阻止研究人员使用这些干细胞来研究疾病并开发出相应的药物。
此前,研究人员要想知道疾病是如何发展的,通常需要对动物或尸体上切割下来的器官进行研究,因为人类胚胎干细胞很难获得。
这些干细胞可以让研究人员绘制出带病细胞的基因结构图,从而帮助找到治疗方案。它们还可以让研究人员对化学药品进行筛查,以确定能够治疗或治愈疾病的药物,这会大大加快能够挽救生命的药物投放市场的过程。
科学家告诫说,新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不能完全取代胚胎干细胞研究。
虽然新获取的干细胞看起来与胚胎干细胞几乎没什么两样,但是现在确定它们能否有着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表现还为时尚早。
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说:“这项新研究只是个开始,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中的原理。”
汤姆森说:“现在还不是放弃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时候。”他还说,胚胎干细胞仍将是衡量其他干细胞研究工作的“参照标准”。
(摘自《参考消息》2007年11月22日,有删节。)
下面有关“新技术”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技术”是指研究人员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皮肤细胞还原,把它们转化为干细胞。
B.通过“新技术”提取干细胞可以在标准的生物实验室完成。
C.利用“新技术”获取的干细胞尽管暂时不会用于临床治疗,但研究人员会使用这些干细胞来研究疾病并开发出相应的药物。
D.“新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仍将是衡量其他干细胞研究工作的“参照标准”。

下面的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的罗伯特•兰扎说,它已经带来了“极其巨大”的收益“。
B.由于从皮肤细胞中获取干细胞的研究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以至于曾经克隆全球首只绵羊多莉的苏格兰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放弃了克隆胚胎的做法。
C.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研发了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最新的方法,即用四个遗传因子重新编排皮肤细胞,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
D.新获取的干细胞虽然与胚胎干细胞没什么两样,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它们能否有着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表现。

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研发的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最新方法增加了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因而由此获得的这类干细胞暂时不会用于临床治疗。
B.新技术的一大长处是非常简单,而且皮肤细胞远比胚胎更容易获得,所以它将很快取代胚胎干细胞研究。
C.利用新技术获取的干细胞可以让研究人员绘制出带病细胞的基因结构图,因此,现在要想知道疾病是如何发展的,便不再需要对动物或尸体上切割下来的器官进行研究,
D.因为胚胎干细胞是衡量其他干细胞研究工作的“参照标准”,所以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认为“现在还不是放弃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时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