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
人均GDP[来 (1990年国际元)] |
||
中国 |
西欧 |
中国 |
西欧 |
|
1500年 |
25 |
17.9 |
600 |
774 |
1600年 |
29.2 |
19.9 |
600 |
894 |
1820年 |
32.9 |
23.6 |
600 |
1232 |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回答问题:(13分)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以什么为其开端或标志的?(2分)
(2) 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形成过程中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3)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9分)
材料一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设计的国际分工
体系。西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重点一直是原料生产部门,通过这种投资控制发
展中国家的原料和自然资源:近一二十年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的投资有较快
的增加,但是投资大多是在本国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已不十分先进的产品或零部件,他们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来加工或装配工业品……把国内劳动密集型、耗材、耗能和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本国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的新兴工业。
——黄素安等《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发达国家贷款的高利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平等的国
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巨大损失。……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
制成品的价格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仅1980一1993年之间,发展中国家初级商品(不包括
原油)的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超过了45%。
——张顺洪等《英美新殖民主义》
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 ![]() 国家类型 |
1970年 |
1992年 |
32个发展中国家 |
108美元 |
297美元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美元 |
22185美元 |
请回答:(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造成材料三这种状况的原因
(3)面对经济全球化,你觉得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
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
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
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
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动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
推动作用。
一一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
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
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
展问题更加严重。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变化的本质。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这种国际形势的突
出特点?
(4)从苏东剧变和多极化格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和安全”,为此“各蹄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4)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