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用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注射器、双孔胶塞、秒表和铁架台       (选填“可以”、“不可以”)测定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
(2)为证明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四位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___。
甲.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加热后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乙.用等浓度纯碱溶液去油污,热溶液比冷溶液效果好,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丙.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水温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丁.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固体,溶液的pH变小,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下列操作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B.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4)用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0 mol/L的KMnO4(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H2C2O4(弱酸)溶液,分别取20.00 mL 草酸溶液于3个洁净的锥形瓶中,用标准的KMnO4(H+)溶液滴定至终点,数据如下:

测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初始读数(mL)
0.40
0.90
0.00
终点读数(mL)
25.05
21.00
19.90

已知:相关反应方程式为: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标准KMnO4溶液应装在      (选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②判断已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测得草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mol/L。(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探究石蜡油分解制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查(第一次)理综化学试卷)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与食盐相似的食品添加剂。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I】
用如下装置(已省略夹持装置)制NaNO2
已知:2NO+Na2O2=2NaNO2;2NO2+Na2O2=2NaNO3

(1)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可将剩余的NO氧化成N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使用气密性良好的上述装置进行实验,NaNO2的纯度较低。为提高NaNO2纯度须对
上述实验装置或药品进行改进,其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
利用目视比色法(比较溶液颜色深浅以测定物质浓度)测定泡菜样品中NaNO2的含量。
步骤i:在5个有编号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NaNO2溶液,各加入1 mL的M溶液 (M遇NaNO2呈紫红色,NaNO2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再加蒸馏水至总体积均为l0 mL并振荡,制成标准色阶。


步骤ⅲ:取5 mL待测液X,加入1 mLM溶液,加蒸馏水至10mL振荡,与标准色阶比较。
(4)步骤ii获取待测液X的过程中,加入明矾的目的是__________。
(5)步骤iii比较结果与④号色阶颜色相同,此泡菜样品中NaNO2的含量为_________mg·kg-1
(6)用目视比色法证明泡菜中加入维生素C可以降低NaNO2的含量。设计并完成下列实
验报告。

(201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3月质检理综化学试卷)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Na2CO3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成分,小组成员做如下实验

(1)若按所得的结论分析,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沉淀物成分前,甲、乙都将沉淀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洗涤并干燥。同学丙认为他们并未将沉淀洗涤干净,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丙的观点。
(3)同学丁认为甲结论不合理,理由是Ksp(MgCO3)___Ksp [Mg(OH)2](选填“<”或“>”),所以沉淀物未必是MgCO3。经查阅资料得知:该白色沉淀的组成应为Mgx(OH)y(CO3)z·nH2O。为确定沉
淀物的具体组成,他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所有夹持装置已省略)。

(4)请将丁设计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先装入药品,并称量相关装置的质量,后连接各装置;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停止加热,持续通入空气直至实验结束,再次称量步骤②中相关装置的质量。
(5)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实验所得数据如下:(部分数据已换算为相应的物质的量)

(6)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_________组出现误差较大的数据,应舍去。由实验数据计算
得该白色沉淀物的组成为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Mg2(OH)2CO3·3H2O b.Mg(OH)2(CO3)2·3H2O
c.Mg4(OH)2(CO3)3·3H2O d.Mg5(OH)4(CO3)3·2H2O

(201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理综化学试卷)
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用作分析试剂及显影剂和新型电池材料磷酸亚铁锂的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I.兴趣小组对草酸亚铁晶体的分解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探究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
(1)提出假设
假设一:___________;假设二:全部是FeO ;假设三:FeO和Fe混合物。
(2)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假设三。

实验步骤
现象与结论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产物,再加入足量 ,充分震荡
若溶液颜色明显改编,且有 生成,则证明有铁单质存在
步骤2:将步骤1中得到的浊液过滤,并用蒸馏水洗涤至洗涤液无色

步骤3:去步骤2得到少量固体与试管中,滴加



限选试剂:稀盐酸、新制的氯水、0.1mol.L-1CuSO4溶液、20% KSCN溶液、蒸馏水。
Ⅱ.兴趣小组在文献中查阅到,FeC2O4·2H2O受热分解时,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写出加热到400℃时,FeC2O4·2H2O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象,如有1.0g草酸亚铁晶体在坩埚中敞口充分加热,最终残留黑色固体的质量大于0.4g。某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假设二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理综化学试卷)
为检验一批因露置而部分变质的Ba(OH) 2药品的成分,某化学探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方案对其进行分析:将20.45g药品分成五等分,逐渐加入100mL1 mol/L的盐酸中,并充分搅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已换算为标准状况下)、剩余固体的量与固体加入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考虑到某地附近为硫酸工业区,该小组同学判断此药品可能含三或四种成分。

(1) 写出硫酸工业尾气与过量的Ba(OH)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提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已知在空气中Ba(OH) 2很难生成酸式盐)
假设一:药品成分为Ba(OH) 2和BaSO4、BaSO3;假设二:药品成分为Ba(OH) 2和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药品成分为Ba(OH) 2和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验证:为确定该药品的成分,该小组利用上述实验中生成的气体,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探究,请设计合理方案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一成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二成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成立。


(4)问题讨论:若经试验验证,此药品为四种成分混合物,该小组同学认为由上述曲线可知,当所加固体质量为12.27 g时,药品成分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你认为该组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填“是”或者“否”)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化学试卷)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看成是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请填写以下空白:
【提出问题】Na2S2O3是否与Na2SO4相似具备下列性质呢?
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②: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③: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②、③,设计实验方案。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的(1)(2)(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或预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猜想②

溶液pH约8—10

向pH=2的硫酸中滴加Na2S2O3溶液

S2O32—+2H=S↓+SO2↑+H2O
猜想③
向新制氯水(pH<2)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
氯水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Na2S2O3能与酸反应,具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问题讨论】
(1)甲同学向探究“猜想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据此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你认为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a2S2O3被氯水氧化。该实验方案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