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三个核心。……“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3)在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和希腊的政治体现走向各呈现出什么特点?
(4)在这一时期,中国和希腊都出现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何?各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
朱熹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