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
|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
|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
| B.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
|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 | 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
| B. | 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
| C. | 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 D. | 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 B.时间 | C.参加者 | D.地点 |
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