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得也                (2)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出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与云山与水选贤 B.上下白通计
C.余饮三大白而别项为之 D.湖中得更有此人心不在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选出对本文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B.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C.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D.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
(乙)又曰:“欲水患消除,必专任大臣,而辅之以所属;责成于守令,而催办于粮里。不宜他官分督,而有失厚利。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非专官而能之乎?”《履园丛话水学》
下列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地有高低一癞蛤蟆也 B.先自其足非相不得其情
C.泥掌故往来荒村野水之间 D.是必得躬历山川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

E、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必专任大臣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2)非专官而能之乎?
甲文“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请联系乙文,说说“相度”“咨询'可以获得哪些实情。(用原文回答)
甲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甲文中,海瑞作为一个治水领导者,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甲、乙文字中作者要表明的相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①曰:“有鸟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处士④六,而邦大治。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释】①隐:有所暗指的话,也指谜语。②阜:土山。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④处士:隐居的贤人。
解释上文中划线词。(4分)
(1)止( ) (2)举(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翅膀没有生长,不会飞也不会叫,这只鸟叫什么?
B.三年不长翅膀,不愿意飞也不愿意叫,这是什么鸟呢?
C.三年不挥翅膀,不学飞也不叫,这只鸟为什么出名呢?
D.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呢?

后人由楚庄王的这段故事,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2分)
楚庄王是否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2)相与前()
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