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其姓与名也                (         )
(2)不得百焉                    (         )
(3)夫不司马迁之志              (         )
(4)则几乎矣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难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
B.读书者,天下比比矣 如土石何?
C.人知《离骚》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D.欲知屈原之志温故知新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是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有所不也:(2)贤者能而丧
(3)征求无:(4)遂得徭役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请用“/”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1)由 是 则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为 也(2)此 皆 朕 所 目 见
乙文中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甲文所倡导的“义”对乙文的治国安民有何重要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诸侯叛秦()②平去()
使使归项王()④愈幸平()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2分)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下列语句中的“以”与“韩亿以告旦”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以塞忠谏之路也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上之从: (2)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 会:
(3)必其聪明矜:(4)亿叹服公之识度益:
翻译下列句子:
(1)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
(2)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于长安。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世旧,待甫甚善,亲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
后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乃得还。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忍弃之一犬坐于前(《狼》)
B.武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C.从还京师使人之所恶莫甚死者(《鱼我所欲也》)
D.县令具舟迎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上言()(2)禄山乱()
(3)走凤翔( )(4)亲其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 B.悍吏来吾乡 C.何陋 D.辍耕垄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愿得改行:      (2)闽督姚公盛之:      
(3)宪使之:        (4)故知者:      
翻译下列句子。
(1)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2)独见敬恒而许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