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4分)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大国崛起的历程为世界关注,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7~19世纪时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当时的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世界环保大会组委会主办,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寻找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最佳表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年会,于2015年1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各举一史实印证英国“在17~19世纪时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2) 材料二提到“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证实。(4分。举出2例即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伦敦变成“雾都”的原因。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中学生,在低碳环保的今天,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作出贡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1949年国庆社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什么样的重要决策?(2分)
材料四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图片——历史的见证。

建国65年以来,我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⑴图一是《上海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的图片。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哪一年?其意义是什么?
⑵图二“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在哪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⑶“开怀大笑乔冠华,喜迎中国外交年”。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让乔冠华开怀大笑(图三)的事件是什么?
⑷图四是《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的图片。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是因为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

⑸结合上述史实,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2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①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②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③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④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仔细观察下图,请回答: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1)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是哪一年?(2ˊ)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景?(2ˊ)
(3)你认为这一事件对我国来说有何意义?(2ˊ)
(4)之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请举两例说明。(4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材料二:周恩来在 A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 B”。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重大原则?(2ˊ)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了什么影响?(2ˊ)
(2)材料二的A指的是什么会议?(2ˊ)B指的是周恩来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3ˊ)这个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