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B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再结合一些步骤,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已知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和铁反应)。
Ⅰ.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中石棉绒的作用是 。
(3)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 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探究“铁与水蒸气” 反应的产物
(1)假设还原铁粉反应完全,黑色固体为某种单一成分,为研究黑色固体成分,该研究小组甲同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黑色固体全部是Fe3O4
假设二:黑色固体全部是Fe2O3
假设三:黑色固体全部是FeO
乙同学认为即使不通过实验就可以否定甲同学的一个假设,你认为乙同学否认的假设是 ,理由是 。
(2)若假设一正确,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完成下列表格(仪器自选)。
限选实验试剂:1 mol·L-1硫酸、2 mol·L-1NaOH溶液、新制氯水、澄清石灰水、酸性KMnO4溶液、KSCN 溶液、品红溶液
实验步骤 |
预期实验现象与结论 |
取反应后干燥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1mol·L-1硫酸溶解 |
|
|
|
今欲用NaOH固体配制500mL 0.2mol/L的NaOH溶液。根据题意填空: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mL容量瓶。
(2)称量时将NaOH放在__________中,用托盘天平称取g。
(3)若实验时遇到下列情况,将会使所配的溶液浓度发生什么变化(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A.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 ;
B.没有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中;
C.容量瓶内壁沾有水滴没有烘干就进行配制;
D.定容时俯视;
(4)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过滤 B.渗析 C.蒸发结晶 D.蒸馏
①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某同学应用如下所示装置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C的主要成分是氯气,还含有少量空气和水蒸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具有性。
(2)浓硫酸的作用是。
(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中,C中。
(4)从物质性质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事故表现在。要克服该事故隐患,选择的操作是下图的,
并写出与解决隐患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表示:。
现用18.4 mol·L-1的浓硫酸来配制500mL 0.2 mol·L-1的稀硫酸,可供选择的仪器有:①玻璃棒 ②烧杯 ③胶头滴管 ④量筒 ⑤托盘天平
(1)上述仪器在配制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除上述仪器外,尚缺最重要的仪器是。
(2)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m L(保留1位小数)。
(3)实验中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量取 ②计算 ③稀释 ④摇匀 ⑤转移 ⑥洗涤 ⑦定容 ⑧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
为:②→①→③→____ →____→____→____→④(填序号)
(5)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②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
③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④未洗涤稀释浓硫酸时用过的烧杯和玻璃棒。
⑤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某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制取并探究氨气的性质。
(1)A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A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气体(只填一种)
(3)若有21.4gNH4Cl固体,最多可制取NH3(标准状况)的体积是L (NH4C1的摩尔质量为53.5g·mol-1)。
(4)实验室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5)C、D装置中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是(填“C”或“D”)
(6)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7)为防止过量氨气造成空气污染,需要在上述装置的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适的装置是(填“F”或“G”)。
(8)生石灰与水作用放出热量。实验室利用此原理,往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你认为生石灰可用下列物质代替(填序号)。
A.碱石灰(NaOH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B.NaOH 固体
C.硫酸溶液D.石灰石(含CaCO3))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探究和比较SO2和C12的漂白性,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二套。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向第一套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SO2,观察到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然后再加热试管,溶液(填“恢复”或“不恢复”)红色;
(2)向第二套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C12,观察到试管中的品红溶液也褪色,然后再加热试管,溶液(填“恢复”或“不恢复”)红色;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说明SO2和C12的漂白原理(填“相同”或“不相同”);
(4) C12通入品红溶液中,生成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填“HC1”或“HC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