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 A.权力重心在中书 | B.皇权逐步加强 |
| C.外朝受内朝牵制 | D.三省已具雏形 |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
| 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
| C.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
| D.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
“坦克所发挥的威力,连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驾驶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只见德军四散而逃。我围着村庄转了一圈,就像战神在地上画了一道禁圈一样,德国人全都吓蒙了,全都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对上述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驾驶坦克的是法国人 |
| B.德国在这次战役中以失败告终 |
| C.这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
| D.这次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
一战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 A.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
| B.英法坚决反对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企图 |
| C.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 |
| D.英法与美国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
《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
|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
|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
|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