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犟,不管你上没上课, 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 “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
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做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莱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署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老头闯课堂→“我”善待老头→同学帮老头→( )→( )
⑵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②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选择第_ 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⑷文中画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 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⑸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我来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故乡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无从治愈,无法自已。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拂着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它的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久久地,直到我长大。从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反义词。
摇动()空闲()忧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无法自己:
②轻纱薄翼: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
作者写过无数思念故乡的诗歌,你也背过许多思乡的诗句吧!看到明月想起“诗句(),()。”当秋风起时想起“诗句(),()。
课内阅读。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了。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这个自然段主要说明 和 。
下面两句话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
①须鲸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公斤呢。()
②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句中带点的词语“主要”去掉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 至)志,就要有坚(忍 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本”有以下几种意思。
A草木的茎或根。 B量词 C事物的根本、根源 D主要的;中心的。
文段中“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的“本”应选择哪一种意思?()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找出有关语句。
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这样,我们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句话中,“这样”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 ”。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你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结合陶校长的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阅读《擦不掉的鼓励》回答问题。
18年前,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天生的顽皮及对画画独具的天赋,让他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曾经有人问他:“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他回答:“当画家。”迎接他的是一阵嘲笑声,于是,他退缩了,在别人的嘲笑声中,重重地低下了头。
那时候,他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但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他偷偷拾起老师扔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他画的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大家笑过之后,他开始害怕了,正想要跑上去擦掉那画,班主任老师已大步迈进门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请站出来!”
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那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他当然吓得不行,正准备迎接老师一顿更为严厉的责骂时,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擦。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渐渐地,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
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他。半晌,他才站了起来,嗫嚅着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
然而老师没有批评他。他来到他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他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谁呀?”
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就像老师。
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他:“你画的是我吗?”
“是的。”他的声音细若蚊蝇。
“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这时,他抬起了头,他看见了老师一张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他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他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他也笑了,他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有一些偏差。他正羞愧地红了脸时,老师已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我得擦掉它!”
然后,他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擦去。随着那人头一点一点地消失,他的眼中,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将那擦不去的鼓励的声音,深深地留在他的心底。
18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从的画作出现在画本上,然后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他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他实现了他今生的梦。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 的故事,提醒所有的教师,要 。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①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
②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他两次“重重地低下了头”的原因是什么?
请品味下列语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老师急风骤雨来一顿疾言厉色的训斥,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结局呢?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犹豫不决”的意思是 ,它的反义词是 。贾岛犹豫不决是因为 。
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 的人,韩愈是个 的人。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缩写:
(2)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改为“被”字句:你还知道文学史上其他“推敲”的故事吗?试举一例,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推敲”的精神。
你也做一回小诗人,选出下列诗句中最恰当的字打“√”。
(1)红杏枝头春意( 旺、浓、闹 )。
(2)风乍起,吹( 动、拂、翻、皱、起 )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