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美日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读下列6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内在联系,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在历史长河中,伟大人物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思想引领
(1)请将相对应的名人与思想(口号)的字母用线条连接起来。
A.但丁 E.人文主义 |
B.孙中山 F.中国特色 |
C.陈独秀 G.科学与民主 |
D.邓小平 H.三民主义 |
时代曙光
(2)观察以上图片,指出攻打冬宫的意义?写出毛泽东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俄国与中国道路有何不同?
临危受命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云南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动辄扬言开炮攻城,威胁恫吓。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一听到英军要开炮,马上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雄辩地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指出“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
材料三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十分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临时修改了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他诚恳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周恩来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谈判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外交要求?在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中国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
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决策和思想引领下,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列五幅图片正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缩影。请根据图片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请回答:
(1)在图一会议上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选出的中共第一任中央局书记是谁?
(2)指出图二会议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意义。
(3)图三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这次会议上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4)图四会议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作出了怎样的转移?图五会议首次使用了哪一重要的科学理论称谓?
(5)依据上述图片,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谈谈你的感想。
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图②和图③人物选配上合适的称谓。
A.中国铁路之父 | B.中国制碱工业之父 |
C.两弹元勋 | D.最可爱的人 |
(2)图①人物领导的革命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
(3)图②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图③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图④人物在外交领域的卓越成就有哪些?(任举两例,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国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材料二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还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1)在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这一主张在百日维新内容中有什么具体表现?(1分。略举1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回答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