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初名总制院,1264年设立,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宣政院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宣政院长官有帝师(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 选自 人民版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定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利,……
———选自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根据材料下列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宣政院拥有哪些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对于吐蕃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收回伊犁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主张在西藏新疆等地实行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中央政府在改善新疆、西藏交通发展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0分
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而确立起来的,为了取得市民——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实力,一般都采取……扶植资产阶级的势力,打击或削弱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2)试以英国为例,说说15、16世纪封建专制王权采取的哪些政策起到了扶植资产阶级的作用?在英国国家的政治走向上产生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
(4)当这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巨大冲击。试概括其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材料二在17、18世纪的杭州,徽商云集,他们与官府关系密切,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米市桥、黑桥俱是米行,孩儿巷、官巷口则俱是布行,清河坊则俱是药行,而铁犁、纺车无从寻觅。参茸、瓷器、龙井、丝绸、西洋奇物则更是无所不有。各行各业,主要买家俱为衙门,米市布行亦在其列。店主兴衰荣辱全依官府,苛捐杂税自不待言,飞来横祸亦未可知。
—一商编自《杭州市志》
(3)白银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否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结合材料二中商业发展的特点说明你的判断。
材料三 “新大陆的银……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联络起来,大体上也是银的买卖为媒介。”
——[英]亚当·斯密《国言论》
(4)根据材料三,白银在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出现了严峻的农业形势: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苏联出现严峻农业形势的原因。
材料二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这样的举措以至于当时南方流行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去践踏棉田,这暗喻着做出如此荒唐决定的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农业调整局的举措反应的实质。材料中“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三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5年1月,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可打败饥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农业建设中你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