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1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依据材料4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一一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简要回答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及成就(6分)
材料二:(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
(2) 据此回答罗马法的阶级本质是什么?(4分)
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4分)
按其适用范围可以分为(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 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4分)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4分)
(2)材料二中中书省、尚书省的主要职能分别是什么? (4分)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4分)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有何本质差异?(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是在国内进行。
——以上资料均摘自孙颖、黄光耀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2005年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展现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说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全球化”(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
(3)你如何看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请回答:
(1)受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苏俄分别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向“利用资本主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试分析这几次尝试失败的共同原因和对苏联历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