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 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清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3分)

阅渎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孟子曰:“中①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②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下》)
[注]①中:无过不及,中庸,无偏激。②不肖:不贤,品行低下。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其实质是呼唤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犹为重要。
B.不仅父兄、师长,任何有正确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都有帮助或匡正别人的义务。
C.孟子这一主张可以使无知者有知、有知者更有知,可以使愚昧者文明、文明者更文明。
D.“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认寸。”孟子进一步阐明:如果有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不去承担匡正别人的义务,他们就与不肖之人没有区别,甚至赶不上他们了。

(2)孟子认为怎样去做才能使愚昧者文明,文明者再文明?(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离娄》下·二九)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章通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和颜子以苦为乐的事例,说明事情有轻重缓急的时候要懂得权衡变通。
B.孟子以同室有斗者的那个人来比喻颜回,以乡邻有斗者的那个人来比喻禹、稷。
C.禹、稷处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颜回处在乱世,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孔子对他们都予以称赞。
D.无论处在何种境况,贤者必能永远坚守仁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所处而制宜。这正是孟子听说“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的道理。

(2)简要分析禹、稷、颜回的异同。

诗歌鉴赏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为咏柳诗,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分别作简要说明。
答:
(2)两诗各具特色,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选择一首作简要赏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