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
材料三罗斯福去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发表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称:“罗斯福忠实地继承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以来最优秀的民主传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斗争。”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共同的主题思想。
(2)材料三所反映时期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如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给罗斯福这样高的评价?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历史上的每次社会转型,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1)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关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
工厂搬到城市,这时工人在雇主眼里就只是工
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干活,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2)依据材料二,解读出蒸汽机的使用给英国工人生活带来的变化。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图二:美国人被迫出售私人汽车图三:巨大宣传画下排队领取救济金的美国人
(1)图二和图三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61届联合国大会会议2006年9月12日上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的审议、监督和审查机构,每年9月至12月举行一次常会,旨在为各国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的平台。
2006年10月9日晚,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1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向第61届联合国大会提名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接替安南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12月14日,潘基文正式宣誓就职。
材料二:1995年,日本当时的外相河野洋平在联大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日本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的要求。2004年日本又提出要谋求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到2005年,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斗争已经白热化。
材料三:2010年第64届联合国大会9月1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第6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其中包括批准了总额为51亿多美元的联合国2010至2011双年度预算。各会员国承担联合国费用的分摊比额中美国分担比例仍为22%,日本的分担比例从原来的16%降至约12.5%,德国的分担比例从约8.6%降至8%,法国从约6.3%降至6.1%。金砖四国方面,中国从2.667%增至3.189%,巴西从0.876%增至1.611%,俄罗斯从1.200%增至1.602%,印度从0.450%增至0.534%。请回答:
(1)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国际性的组织,国联和联合国在制止重大国际危机方面有何相同点?为什么?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日本几年来提出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要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日本“争常”活动持何种立场?理由是什么?
(3)联合国会费分摊比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