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材料二中国银钱的比价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1840年至1845年和1845年至1850年的数据变化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
②上述相似和相异之处各反映了什么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英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戊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于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回答: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②材料二与材料三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2的主张有何进步性?
③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为此他们采取的手段是否一样?为什么?
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社会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影响。
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发生、活动范围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原因。
以近代中国历史的史实分析,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怎样一步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这种量变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