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序兹涅茨曲线

材料二:有一种蓝天白云叫做“APEC蓝”这是网民对北京近期天气的称呼。虽然只是一个戏称,却让人看到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希望,面对“十面霾伏”并非没有办法,只要政府肯下决心,拿出严厉的治霾手段,一板一眼地落实到位,还是可以重现蓝天白云的。为了确保APEC会议在北京的顺利举办,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蓝得那么不真实,又令人无比心动。那么,现在问题来了,“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
材料三:2014年7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此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流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重要价值。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全面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使“APEC蓝”常态化。
(3)根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免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的经济意义。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婺源的美,美在自然。婺源拥有美丽的基因:古村落、古文化、青山绿水……但婺源今日之美,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苦心修炼”。婺源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理念,定位建设“美丽乡村”。婺源成为全国唯一以县城为整体的3A级旅游景区,为保持徽州古建筑特色,全县建筑回归粉墙黛瓦,近年来婺源关闭了2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恢复婺源“茶乡”的美誉,用有机茶产业带动和充实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婺源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和举措的科学性。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总结婺源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为了有效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获得通过以来,不断细化深入地得以执行。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行政处罚额度过轻,未能对部分违法、违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不足以对违法者构成有效威慑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食品安全法于2014年6月23日迎来首次大修,草案修改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相比较修订前,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要求更严,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权责要求更为明确。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修改食品安全法对加强食品安全保护的必要性。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这方面,中英两国立法机关可以加强交流互鉴。
(1)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3)2015年是中英两国首个文化交流年,请就如何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再上新台阶提出两条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实现包容性发展,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2015年11月18—19日在菲律宾举行的APEC会议的主题是: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包容是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保护主义,或者说弱势群体的上升,所有的群体差距会拉大,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包容的现象。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我们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让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我们将着力解决难点问题,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
材料二: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保障民生,国务院决定在网上开展“我来参与国务院文件清理”活动。网民可以于2015年6月16日至25日,在中国政府网“我来参与国务院文件清理”专栏,或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网等网站的专题链接进入专栏,对首批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务院文件提出废止、宣布失效、予以修改、继续有效等意见,并对国务院文件清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次文件清理过程中,国务院选择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环境、三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公众普遍关注的文件,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意义和作用重大。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别说明应如何推进我国国内和国际的包容性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通过网络广泛征求公民、企业等社会公众对国务院文件清理的意见和建议?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湖北等11个省市,贯穿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京九、皖赣等南北铁路干线;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农业生物资源;汇集了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集中了大批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专家预测,长江经济带在未来1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材料二:为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湖北省已初步拟定实施长江经济带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深入推进五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枢纽建设工程,打造包括航运、铁路在内的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大开放工程,营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跨江跨区合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长江中游生态文明示范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实施沿江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建设新型城市连绵带。
材料三:自我国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来,各地区多措并举,在拉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新的产业发展、就业等方面取得众多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各地“多头管理”,关联性不足,缺少统一协调;部分省市还在保留带有保护本地产品销售的政策规定,通过行政手段搞不公平竞争;一些地方对原有经济园区“开而不发”,当前又借长江经济带建设之名扎堆规划各类新园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环境信息不透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对沿线各地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湖北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推动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为沿线各地政府应对新的挑战出谋划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