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解释字的意思。
(1)识:                          (2)欲:                    
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1)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0--13题。 (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2)门人弟子填其室
(3)持汤沃灌(4)腰白玉之环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渡河而其舟

许百金

2.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他是个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负者歌于途负:
②杂然前陈者陈:
③觥筹交错觥:
④山肴野蔌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妙绝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达于汉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