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①念无与为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水波不兴 ( ) ④遗世独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又何间(jiān)焉 |
B. |
牺牲玉帛(bó) |
C. |
下视其辙(zhé) |
D. |
望其旗靡(mǐ)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小大之狱②遂逐齐师
③公问其故④夫大国,难测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伛(yǔ)偻提携 |
B. |
山肴(yáo)野蔌 |
C. |
射者中(zhōng) |
D. |
觥(gōng)筹交错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弈者胜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欣然规往
(2)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
B. |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
C. |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
D. |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
|
②阡陌交通 |
|
③不独子其子 |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D.大道之行也 |
长跪而谢之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小石潭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悄怆幽邃 |
邃:深 |
B.为坻,为屿,为嵁 |
坻:水中高地 |
C.斗折蛇行 |
蛇:蜿蜒曲折 |
D.以其境过清 |
清:凄清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 |
潭西南而望 |
人不知而不愠 |
B.以 |
以其境过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C.之 |
心乐之 |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
D.乃 |
乃记之而去 |
乃重修岳阳楼 |
(3)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
B. |
本文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属游记,都借山水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 |
C. |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④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 |
D. |
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而作。 |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