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但欧阳修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蛤蟆,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
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
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D.知信乎古信:相信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的葬礼
翔子
(1)三叔,不,该称他是兄长更合适。现在,他,走了。已经永远地走了。小华是今天一早才知道的。父亲在电话里用凄婉的语调告诉他,昨晚发生了一次非常惨烈的车祸,三叔正走在回家的人行道上,一辆发了疯似的工程车冲上了人行道。三叔就是这样走的。
(2)小华在赶往焚化场的路上,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满脑子都还是自己跟这个忘了辈分的三叔在一起的历历往事。
(3)“三叔,如果有一天早上你起来时什么都看不见会怎么办?”
(4)“让我想想……”三叔仰首望天片刻,突然略有所悟地用手敲了敲头说:“嗯,对了!天还没亮嘛,笨蛋!”然后,一米七五高的三叔会抱起他在空中打转,发出一阵足以驱走任何恶魔恐惧的爽朗的大笑声。
(5)后来一次,该是高中的事了吧。三叔搭着他的肩膀走出眼科医务所时,已快和三叔齐高的小华沉郁地说:“三叔,瞎了眼是不是件很悲哀的事?”
(6)三叔喷出满口满鼻的烟说:“小华,不幸的大小,是由当事人来决定的,而不是局外者来衡量的。”三叔搭在他肩上的手掌慢慢收缩,他感到手掌透过自己坚实的肩肌,注入一股散发全身的信心。
(7)小华自小就喜欢三叔搭着他肩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及至他对人世有启蒙性的认识,他才晓得这是种安全感的寻求。成年后,小华把这诠释为“一种松脱一切生命的桎梏和枷锁的坚毅与乐观。”
(8)每次他和三叔笑得扭成一团,三叔因输了棋或牌局时把棋牌搅乱大喊“你这小子玩臭”时,祖母总是责备三叔没长没辈的。于是三叔会立刻板起严肃的脸孔下令说:“听着,小华!立刻把棋盘收拾好!我说立刻收!”说完,他们又笑得扭成一团了。
(9)小华对孩提的事没太深的记忆。他只记得那一天,妈妈又因父亲酗酒夜归吵架了。那晚的情形真糟,两人越闹越凶,最后动起手来。小华吓得哭了。妈妈喊着说不活了。爸爸说,那就跳下去死个够好了。妈妈一把抢过小华夺门而出,父亲冲上前去一拳打在妈妈的胸上。她尖叫了一声,出于本能把手一抬,第二拳就结结实实的落在小华的右眼。小华只感到眼角周围一片温湿,整个世界突然发红,紧接着灯光突然暗了下来。
(10)三叔每天守在医院病床旁。爸爸很久都没出现。很多天后,小华才知道因为自己的右眼再也看不见东西了,妈妈跳下了楼。
(11)从那天起,小华就和三叔住在一起。爸爸变成了偶尔来访的冷漠宾客。身体的残伤使得小华对死亡有种联想性的恐惧,三叔也窥出了他的心事。一天,三叔仰天躺在沙滩上,小华默默地用泥沙往三叔的身上堆,海浪的节奏暂时赶走了可怕的沉寂。三叔突然抓起一把泥沙,自言自语地说:“只要活得心安,死亡将是这些泥沙留给我们唯一无害的礼物。”
(12)高中会考成绩揭晓那天,小华肯定了自己的无能,绝望得想自杀。三叔强迫他到沙滩跑步,他跑得很快。深深的脚印踏出了满腔的郁悲。三叔气喘喘的追上来,很生气的吼叫:“你给我听着!你想继续活下去,就要学会不灰心。其余的一切就不由我们做主了。希望和生活是两回事。你不成功,是因为力量不足。那就去干些你所能干的。你他妈的想成为英雄是吗?你对英雄懂个屁!我懂:一个竭尽所能而又不自怨的人就是英雄。慢慢去享受你的悲哀吧,超人英雄!”三叔说完转身就跑了。
(13)接下去的各种考试,小华再也不敢怠慢,成绩也奇迹般出现了转机,后来居然还让他考上了一所离家并不太远的大学……可是现在,三叔,他却走了,永远地走了。
(14)小华站在焚化场,看着三叔的尸体推进长长的焚化炉里。他已麻木得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麻木得忘了哭,整个世界仿佛在缩小、消失。
(15)爸爸吃力地把他拖出焚化场。小华像突然挨了重重的一拳而清醒过来,眼泪一下子充盈了整个眼眶。他抬起愤怒的眼睛注视着形容憔悴的父亲。
(16)父亲无力地垂着头让他瞪视着,很久才发出哽咽的声音:“三叔临死前只交待我一句话,要我转告你:三叔的右眼跟你的右眼一样也是瞎的,他要做个英雄,希望你也是个真正的英雄。”
(17)小华从父亲身上收回瞪视的眼光,回头默视着焚化场,足足有三分钟。
(有改动)
第(1)段,为什么父亲电话的声音是“凄婉”的,而不是“悲伤”的?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7)和第(11)两段画线句的含义。
①一种松脱一切生命的桎梏和枷锁的坚毅与乐观。
②只要活得心安,死亡将是这些泥沙留给我们唯一无害的礼物。
“英雄”在这篇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英雄”这个词?
指出全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并简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有人说文章的标题“英雄的葬礼”有两种理解:一是“去参加英雄的葬礼”,二是“英雄去参加的葬礼”,这两种理解的关键在于谁是英雄。你是怎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性内部的野蛮
许纪霖
富强与文明都是现代性的内在要素。所谓富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器物的现代化,其次是国民精神的提升,第三个旨在实现韦伯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机器的合理化。而文明则是一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和乌托邦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富强是世俗的诉求,而文明是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想。
在欧洲的现代性历史过程之中,富强与文明是一个同时展开的两面,富强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生产与制度合理化的基础,使得人类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能够创造出比过去所有历史的总和都要大得多的物质财富,文明则为现代性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发展出现代的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缺乏富强的现代性是一种虚弱的、贫乏的宗教/道德乌托邦,而没有文明的现代性则是可怕的、具有内在破坏力的蛮力。富强与文明,是现代性不可缺少的两面,它们满足了人性深处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两个矛盾性的追求,是心灵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会秩序中的现实展现。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野蛮性,并非自现代性而始,然而,现代性一方面是物质和科技的进步登峰造极,另一面却是野蛮的空前(未必)绝后。文明提供的技术手段使得暴力和杀人更加科学化和理性化,电影《阿凡达》中最令人震撼的镜头,就是自然的原始部落与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的对抗。现代性承认了人性的世俗欲望无限膨胀的正当性,当今世界各种利益政治的斗争,最终乃是人性中的欲望冲突。现代性的内在野蛮性不是一种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于现代人的心灵之中。暴力不仅施行于人的肉体,而且摧残人的灵魂,前者比较容易察觉,而柔性的强制性力量——通常表现为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却无所不在。与野蛮的搏斗,是现代文明内部的战斗,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搏杀。无论历史如何进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心魔的斗争,是一场人类永恒的战争。
当代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奇迹,但现代性的负面景观也在中国体现。如今这个全球化的现代性非常短视,非常自私,现代人为现世享乐主义激励,要的只是自己看得见的欲望满足。古代人、中世纪人对自然与上帝有敬畏之心,生活有节制。现代人活得太嚣张,肆无忌惮。世界末日也好,最后的审判也好,抑或弥赛亚时刻也好,都有一个对现世有所制约的神圣(或恐怖)的终端,让人懂得审慎、畏惧和有敬仰之心。然而,现代人如今是天不怕、地不怕,人们在纵欲与虚无之间无限循环,生死轮回,永无尽头。
现代性靠什么与内在的野蛮性作战?现代性一方面滋生着不断变种的野蛮流感,同时也不断生产着对它们的抗体,从现代性的历史来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种价值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建制,还有人类几千年的人文与宗教传统,都是制约现代性负面的有效因素。文明之所以依然给我们希望,启蒙之所以没有死亡,乃是建立在这种现代性抗体的自我生产机制之上的。按照历史的辩证法,野蛮的流感让文明产生抗体,但同时也不断对抗体作出反应,产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缪所说,鼠疫是不可能终极地被战胜的,因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伟大,乃是有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与之不断地抗争。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和有节制的悲观态度。
(《文汇报》2010年7月25日,有删节)
下列关于富强与文明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性过程中,富强是对物质的追求,文明是对精神的追求。
B.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乌托邦理想,它后于富强而产生。
C.富强为现代性提供了制度合理化的物质保障,文明则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撑。
D.人性中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秩序中就是富强与文明的矛盾。

对“现代性内部的野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性内部的野蛮是一种柔软的暴力,不施于人的肉体,而摧残人的内心。
B.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历史如何进步,人类都无法战胜植根于人性和灵魂深处的野蛮。
C.现代人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了对自然与上帝的敬畏之心,人类必将在纵欲与虚无之间走向灭亡。
D.如同自然界流感与抗体的关系,文明的各种因素能对野蛮起制约作用,从而保证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和有节制的悲观态度”,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作简要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