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经济起飞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于是,英国终于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大国崛起·英国》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是什么?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开启了电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步,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大国崛起·美国》
(2)据材料说说美国“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公司以接受过高级训练和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为基础,把经济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到这时,曾经与廉价的工业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日本制造”意味着最高质量的产品。日本的经济成就使得它的银行、公司和政府在全球事务中影响日益增大。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摆出了赶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的姿态。
──《新全球史》(下)
(3)据材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4)根据材料四,谈谈科技对国家的影响。(2分)
初三年(2)班同学围绕“世界连成一 体”的课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其中,一起完成下列活动。
(1)请你写出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你可以任选一幅图,并说出它在“促进世界一体化”的作用。
(3)结合活动主题,请你在图3的位置上补上一幅(写上名称即可)能反映中国主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事件。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你认为怎样才能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某校九年级(5)班同学决定制作以“聚焦工业革命”为主题(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展板。设想你是本班的学生,请完成下列问题:
(1)活动准备:你讲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资料?(至少回答两种)
(2)活动过程:
①史海拾贝: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小蓉收集到上面四张图片,请帮她把每张图片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两个展板。
②史海迷雾:查里于1790年从伦敦出发进行考察,他沿途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为什么?
A.走进拥有高大烟囱和厂房的机器纺纱厂
B.看见一座正使用蒸汽机抽水的煤矿
C.各个城市灯火辉煌,电车是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3)活动总结:通过“聚焦工业革命”科技展板活动,对此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在中央有何具体内容?这种制度是由谁最先开创的?
(4)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三中的制度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改革”是永久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分别指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
(3)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何差异?试结合材料说明你判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