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开展了一次专题探究活动,收集到三则材料。
材料一: 1950年与1953年我国耕地分配图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80年代初安徽农村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表格: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
年份 项目 |
2001年 |
2010年 |
注: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并凭借自己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 |
出口贸易 |
2661 |
15777.5 |
|
进口贸易 |
2435.5 |
13962.4 |
|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
468.8 |
1147.3 |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
70.92 |
678 |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图表的变化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的标语反映当时农村实行的改革是什么?它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3)材料三中“新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有关?加入该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哪些?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哪些?(写三例3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同答:
(1)结合所学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3)材料二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领导人是谁?他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是什么?哪次会议把他的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个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9日上午10时,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庆祝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苏联和俄罗斯人将二战时期的对德作战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和来自世界约2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阅兵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通过举办共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活动,防止美化侵略者,维护历史公正,捍卫世界和平。
(1)结合所学知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为什么选在5月9日?苏联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来转折性胜利的是哪场战役?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各国共同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有何意义?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2)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三次大的变化,结合史实,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依次写出三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3)用史实论证“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18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代表们,从他们下榻的萨沃尔-霍曼饭店出发,沿着亚非大街步入百米开外的独立大厦——这里正是第一次亚非领导人会议的会场。他们中,有印尼总统苏加诺,有中国总理周恩来,有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其他刚刚率领民众摆脱殖民统治,或正在为民族独立抗争的亚非领导人。这一段“历史性步行”被载入史册,成为万隆会议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一幕。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材料二所谓“主场外交”,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从亚运到奥运,从夏季达沃斯到世博会,从上合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37年间,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淬炼出自信、包容与坦荡的气度。“来者都是客”,中国擅于连接东西、南北、南南间的不同诉求,为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有宽阔的胸怀、足够的善意,为各方搭好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有哪些原因?2001年APEC会议在哪里召开?
(3)结合两则材料,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你有何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则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材料二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并试各举一例史实说明?
材料三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泽东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3)根据材料三,分析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