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哪些?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哪些?(写三例3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
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公孙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请回答: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
(3)许多成语典故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你能写出三个吗?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2)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是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外交之盛】
材料三
(3)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文化之盛】
(4)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分)
适时改革(变法),与时俱进。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1)材料一是谁的言论?他在哪国变法实践了“治世不一道”的思想?这次变法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三项改革内容?颁布这些改革内容的帝王是谁?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有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说一说以上两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
(1)依据图一,秦朝统一后定都,疆域范围东至东海,西到 ,南达南海,北到一带。
(2)图二中,A是国,B是国,C是国。(3分)
(3)图二形势与图一形势相比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