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后所有(由国王颁布)的专利授予应由普通法审定。”“专利特权的期限为14年或以下;权利人在该期限内享有这一领域新产品的制造和使用的专有权;专利不得违背法律,也不得有损于国家,不得抬升国内商品的价格,不得扰乱商业贸易……。”(注:1624年以前,专利特权完全掌握在国王手中)
——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
材料二 1852年《专利法修正案》正式通过。……它规定成立专利局,把专利的程序和费用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1624年《垄断法案》所不具备的。根据法案的具体规定,使专利权身上的特权烙印淡化,法权色彩加重,专利制度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吴洪玲《英国专利制度的确立》
材料三 1859年,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最早将专利思想引入中国。……1978年,中国开始筹建专利制度,198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曾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专利法。
——《中国专利制度的孕育、产生与发展》(《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第4期)
材料四 如今,发达国家为了持续赚取高额利润,促成了专利高水平保护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与占据专利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着不断努力。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
(1)材料一中的《垄断法案》对专利授予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简析其对当时英国政治、经济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洪仁玕引入专利思想的目的。1978年以来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哪些时代潮流?
(4)19世纪中期以来,围绕专利制度的争论持续不断。综合上述材料,从利弊角度谈谈你对专利制度的看法。
综合题,主题张家口
材料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
释义 |
和兑[通悦,下同],吉。 |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
孚[通俘]兑,吉,悔亡。 |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 |
来兑,凶。 |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
不利为寇,利御寇。 |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 |
⑴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
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 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材料三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中
⑵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海防思想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
——[法]M-F.杜兰等《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
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
⑶依据图11概括21世纪初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分布状况。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人全球化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沈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2)(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