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 (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虽有甲兵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 |
① |
设酒杀鸡作食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乙】 |
美其服 |
② |
③ |
④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阅读《塞翁失马》,完成后面小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选自,其主要编写者是西汉人。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2)人皆吊之吊:()
(3)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九:()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莫敢诘②假他事削其籍以归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的高尚品格。(2分)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一)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②长跪而谢之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列举三个“士”的事例,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