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陪读”是现在一常见现象,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能发现“陪读”家长的身影。
记者:你愿意把家搬过来陪女儿上大学吗?
家长:其实我不愿意把家搬过来。但我女儿身体不好,经常吃中药,怕她弄不好,也只有随她来了。
记者:为什么不让您女儿学着自己动手呢?
家长:原来我和她爸也商量让女儿学着独立,可女儿一听说我不陪她上学就哭了,并称我不来,她就不来上学了。
(1)照此发展下去,材料中女孩的未来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2)结合材料,谈谈你想对“陪读”的父母说些什么?(请至少答出三点,6分)
在思想品德课上,王老师讲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让同学们去思考:1+1=?
王老师:"1+1=2"这在数学常规计算中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社会生活中的算法也是这样吗?小宇同学:在某种情况下,1+1>2;而在另一种情况下,1+1<2。
小宇同学的说法得到老师的赞赏。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宇的观点加以简要说明。
灾难压不垮坚强的中国人!在汶川、玉树和雅安地震中,多少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多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多少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多少人忙碌在救灾现场,多少人用徽笑面时灾难……
上述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并说出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
针对班集体凝聚力不强,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班长的你要在班会上发言,你会说些什么?请列出简要的发育提纲。(至少答出三点)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共精神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及由此产生并共同推崇的原则和精神。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离不开健康的现代公共活动。
材料二: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活动多为看大戏、闹红火等,"热闹"成为其原则和标准。中国人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的习惯,似乎与此有关。
材料三:民主选举、讨论规则等活动是培养会共精神的深层次土壤,对公民平等公正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校或班级是学生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某班班主任要培养本班同学的公共精神,他应该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