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肆,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方向公向:偏爱 |
B.上问所肄肄:学习 |
C.第以吾言人第:依次 |
D.明珠、国柱愈恚恚:怨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B.上然之,遂以詹事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C.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吾孰与徐公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 |
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 |
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 |
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惩。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
(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
(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补充注释】
文章:文采。
仪表:表率。
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
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
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
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
与同:亲附赞同。
党与:朋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 |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若风之摇草木 |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
D.委之百姓委:任命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 | B.令国致乐不已 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
C.公驱,及之康内 | D.晏子乃返 |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
C.惟夫子之令(是听)。 |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
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斧斤以时入山林。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 B.见一丈人,刺小船。 |
C.吾不受也。 | D.去郑而之许。 |
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
“其所取弥粗”。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