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错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 B.海军力量的增强 |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 D.西方列强的侵略 |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 |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
C.鄙视“货殖功利” | D.重农抑商观念被废弃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D.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
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唯一内容 |
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 |
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