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
B.实行“一五计划” |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这反映康有为()
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 |
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 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
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
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
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 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
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
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
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 |
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 |
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