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
|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
|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
|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
|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①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将徭役、丁税和土地税合并②加重了小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农民大量破产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取消了人头税,按田亩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程度提高的是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地丁银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一条鞭法虽没有推广开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这主要说明
| A.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价值稳定 |
| B.交银纳税有利于地主阶级 |
| C.按田亩收税的办法仍然可行 |
| D.徭役到明朝中期已完全废止 |
实行一条鞭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大官僚、大地主,这主要是因为
| A.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
| B.必须把一切税役折成银两 |
| C.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征收银两 |
| D.按田亩多少收税 |
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
| 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
|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