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 |
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