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 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B.国民革命的重要性 |
| 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 D.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 C.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
|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
|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
|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
|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
|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