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 A.道家 | B.儒家 |
| C.墨家 | D.法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A.“冷战”秩序的建立 | B.《关贸总协定》签署 |
|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决心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段宣言的发表主要是针对
| A.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称霸世界的工具 |
| B.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
| C.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贸易的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
| D.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 |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
|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
|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