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奋起抗争,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请回答“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材料一: 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2011年既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缅怀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为领导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简述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一:(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一:(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摘自《罗斯福选集》
回答:
(1)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2)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简要评价。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试问: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及失业情况。
国家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工业下降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失业人数 |
1400万 |
600万 |
300万 |
85万 |
300万 |
请回答:(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破坏程度最严重是哪两个国家?为什么?
(2)德国垄断资本家面对上述情况,做出了什么决定?试分析原因。
(3)美国罗斯福总统面临上述形势实施“新政”,请问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新生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
材料二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同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由日本1940年背信弃义进攻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
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的对日政策对“二战”进程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相同之处?
(3)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看法?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藤文公上》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