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阅读。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⑴这两段话选自          ,作者是俄国作家        
⑵通过第二段文字中桑娜的(     )和(      )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的(        )和她(          )的品质。
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a“这样做”是指                
b把“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改为肯定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记叙文(写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沙子与海绵
一桶水倒在干沙堆上,水立刻无影无踪,沙子表面土却湿漉漉的,好像吸满了水。( )抓一把湿沙子却挤不出一点儿水来。这是( )沙子并没有真正把水吸进,而是让水顺着无数个缝隙流走了,这只能算“过水”。这样的沙子再经风吹日晒,就会立刻干燥如故了。
而海绵呢,却与沙子不同。将一块海绵浸入水中,再拿出来看时,它已经喝得饱饱的了,( )用手一捏,( )可以挤出许多水来,可见海绵是吸到水,并且储存起来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学习上存在的与此相似的两种情况。有的同学读书很不认真,一翻就是几页,一目十行,只看字面,不动脑筋,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这正是“沙子过水式”的学风。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在看书学习中,不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正是“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我们应该提倡“海绵吸水式”的学风,吸得进挤得出,读了书就长了见识,增加学问,而不能像沙子过水似的看了一遍,却一无所获。
1.照样子,写词语。
(1)例:湿漉漉(ABB)
干( )油( )水( )
(2)例:无影无踪(ABAC)
无( )无( )无( )无( )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储存——( )相似——( )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沙子过水式”的学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绵吸水式”的学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回答问题。
你赞同“沙子过水式”的学风还是“海绵吸水式”的学风?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人作了一个统计,鲁迅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10月逝世为止,他每年平均写作35万多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白天,他往往要(迎接接待接受)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一个盹儿,醒来以后又(连续持续继续)工作。
……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1.圈出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虚度年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感叹句改为反问句。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惊人的数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惊人的数字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教一日闲过”
①饮誉中外的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岁高龄。然而,他每天挥毫作画,一天至少5幅,雷打不动。他把“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写成一幅字联,挂在墙上自勉。
②一代宗师,朋友、学生满天下,从早到晚,客人luò yì bù jué( ),等他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深夜了。老人感到很疲倦,便歇息了。
③第二天,齐老一早起床,顾不上吃饭,就走进画室,摊纸挥毫,作起画来。家里人几次催他吃饭,他都说别急。一直画了五张,完成一天的任务后才放下画笔。
④饭后,齐老又继续作画。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说:“您不是已画够5张了吗?怎么又画呢?”
⑤“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呀!”说完,老人又认真地画起来了。
⑥齐白石老人的画之所以能dú jù jiàng xīn( ),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坚持每天作画。在他作画的60多年中,只有两次间断过,没有动笔。一次是他63岁时生了一场大病,7天7夜不省人事。一次是64岁时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没有作画。除此以外,他没有一天间断过,这真是“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见天然”。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倦——( )歇息——(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饮誉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短文第②——⑤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__”在文中画出一句最能概括齐白石画艺之所以炉火纯青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在鱼米之乡的江苏太湖西北,坐落着一个名叫金坛的小县城。城里有家只有一间门面的小杂货铺。这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柜台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埋着头写个不停。一位顾客走进店门,一边抖落身上的雪花,一边问:“多少钱一支笔?”
孩子头也不抬,脱口而出:“853729!”
“多少钱?”
“853729!”
顾客chà yì( )地问道:“一支笔怎么值这么多钱?”
坐在柜台后面的孩子的父亲听见了,赶忙走出来招呼客人。可是,那位顾客一气之下竟扭头走了。原来,孩子回答的是他正在演算的一道数学题的答案,而不是顾客问的价钱。父亲火冒三丈,从儿子手里夺过书,大声xùn chì( )道:“不好好招呼顾客,整天看书有啥用?”孩子睁大了眼睛,惶恐地看着父亲。
你还要吃饭吗把这些天书都烧了说着父亲就要烧书
“让孩子学吧,也许能学出点名堂来呢!”母亲出来阻拦。
事实可不是“也许能学出点名堂”,以后他果真学出了大名堂。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名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米之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一支笔怎么值这么多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5.回答问题。
“脱口而出”是什么意思?从华罗庚的“脱口而出”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华罗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柏树的枝桠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呵,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呵,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学习演奏小提琴。____________,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呵,真的,真的,有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chuán zhuàn)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那么好呵,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多么好听呵!我____________听着____________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lòu lù)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来听演奏么?……
听呵,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呵,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上在文中横线处。
一边……一边……既……又……
……因为…… ……因此……
3.读文章完成填空。
文中作者把蟋蟀想象成____________;把它的叫声想象成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想象成村庄;把____________想象成音乐厅,把____________想象成“好多好多的孩子”。因为作者的丰富想象,让人觉得“月光下的草丛”____________。
4.“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在那个夜间,会出现怎样的场面?(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