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 )
| 年份 |
产量 |
收购 |
收购量占产量(%) |
| 1958 |
20000 |
5876.0 |
29.4 |
| 1959 |
17000 |
6740.5 |
39.7 |
| 1960 |
14350 |
5105.0 |
35 |
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
B.中国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牺牲
C.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起了巨大作用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此日记最可能写于
| A.1861年 | B.1895年 | C.1907年 | D.1913年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 B.鸦片战争 | C.通商战争 | D.夷匪犯境 |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
|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