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日本获利过大,威胁到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歌列强利益,德国伙同法国、俄国强迫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打算;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德国强烈支持俄国,引发日本不满;1914年,日本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并迅速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占领地;1936年,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国正式形成;1940年9月,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在东京签署;1945年5月和8月,德国、日本先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维基百科
材料二
2015年3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出席日本为她安排的记者招待会会上表示,尽管德国是二战爆发和大屠杀的责任方,但由于德国没有回避历史,因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日本也应该为了同周边国家和解而努力。
下边漫画:德国总理默克尔像老师教导学生一样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说,对于二战历史问题"要正视"。但安倍态度消极,不为所动。

--摘编自搜狐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日关系有何不同?
③分别指出德、日法西斯军队在1941年发动的重大突然袭击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今德国与日本政府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拨云现日除旧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与“皇帝倒了”相提并论的是“辫子割了”……鲁迅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辫子比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写出材料一中“2132年”前的历史事件和2132年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2)分析材料一中“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句号”的含义,并从材料二中找出与此含义相近的内容。
(3)试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4)有人认为剪辫意味着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革命后社会秩序还很乱,革命没成功。列举史实说明,你对此的理解。

【聚焦危机改革创新】人类历史上,社会进步往往与改革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思考图1和图2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的图1、图2,尝试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特点。
(3)为迅速克服危机,美国宣布推行新政,请回答出这次新政的名称,并说出这次新政“新”在何处?
(4)面对危机,新政是如何应对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
(5)上一小题中,美国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减少对抗倡导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与和平”等口号
材料二:劳合﹒乔治:“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1)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
(2)材料二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二“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以看出,签署这份“和约”的这次会议的是实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对战胜国进行报复”,说明由这份“和约”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对此你有何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你对该文件有何评价?
(2)这些事件在性质和结果上有何相同之处?
(3)你认为上述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4)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史学家称之为“大革命”。
材料一:革命爆发前,西哀耶斯发表了被誉为“圣经”般的小册子《什么是第三等级?》。在书中,他呐喊道:“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
(1)西哀耶斯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呐喊?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当路易十六的臣下向他报告这一事件时,国王吃惊地问道:“这不是造反吗?”臣下回答道:“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2)为什么说这是“革命”?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3)为什么说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