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有过许多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也是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根本 方向。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请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如果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 的火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2)材料二中的"西化"指的是晚清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哪一次运动?
材料三 2014 年是邓小平诞辰 110 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央视一套特播出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人们的热议。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评价,有人说:"世界上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像邓小平那样通过他的政策使几亿人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
(3)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该会议除了提出改革开放 外,还有什么内容?谈谈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1929 年 10 月 24 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黑色星期四",那一天纽约股票市场 竟有一千三百多万股股票在一天内被抛售出去,全国为之震动,从此美国的经济就像雪崩一 样,开始全面滑坡。
(4)当时哪一位总统挽救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现象?其颁布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某邮局准备发行一系列名人明信片,要求图文并茂。邮局提供人物插图,要求一些专业人士配上人物简介(标上人物姓名、主要事迹及简评,60字左右),其中有一张画面如右图,请你按上面要求配上人物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此之前,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相加之和,也不足以和这次变法相比;在此之后,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和变革,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在内,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这次运动的继续。因为只有这次变法运动,才超出了以往富国强兵的变法俗套,才“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因为只有这次运动,才首次提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才是为推动中国进入世界近现代化行列的求变。
材料二: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法集团的强大,如此力量的对比使变法运动直到最后也难以走出关键的一步:改革官制,设立制度局取代旧官僚机构,以总揽改革全局、制定和推行新法。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表明,这是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至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迈不出,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取得进展。依靠旧的官僚机构变法是行不通的。
材料三: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洋务运动的着眼点是在坚持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的经济技术方法通过改良实现自强,戊戌变法的着眼点是全盘借鉴西方制度良法从政治变革入手实现自强;洋务运动变的是事器,戊戌变法变的是制度;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中遭到了彻底破产,戊戌变法却断送在包括洋务大员在内的守旧派的屠刀之下。
材料四:以前提到戊戌变法,我们常有人把它简单地概括为是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输给了老谋深算的西太后。而对事件背后诸多的历史因素却缺乏理性的分析。通过讲变法,我们可以感到,历史的改革有多么艰难。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戊戌变法“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这些材料是近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是关于哪一方面的?
(2)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
(2)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乎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要,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哪些派别的言论?
(2)对比上述材料中所论及的“变”有何差异?
(3)对比上述材料中所言的“变”有何本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