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国从1953—1978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变化的情况,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时段 |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
1953—1957年 |
14.6% |
1958—1962年 |
0.6% |
1963—1965年 |
15.7% |
1966—1976年 |
7.1% |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反映了这25年间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
(2)1953—1957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导致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很低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4)这25年来经济建设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材料二: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样的演变趋势?
(2)、“天上神仙府,地上宰相家”,丞相位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帝威胁最大,丞相制是被谁废除的?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是哪三省?
(4)、元朝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首创了什么制度?
(5)、内阁的设置和军机处“跪受笔录”分别是哪个皇帝的创制?
(6)、结合材料二你认为皇帝专权有什么利弊?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杰出的封建统治者。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统一。请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完成下表。
人物 |
政治上 |
经济上 |
思想文化上 |
军事上 |
秦始皇 |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A |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
B |
汉武帝 |
C |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
D |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各造成什么影响?
(3)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文物鉴赏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文物鉴赏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鉴赏文物】
请认真观察下列文物图,写出你解读到的相关历史信息(如文物名称、所处朝代、出土地区、用途或文物价值等,要求每个至少列出三条)。
文物一:、
文物二:、
【鉴别真伪】
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
请回答:
(1)根据上述三幅图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我们获得古代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2)上述三幅图中,哪一幅图提供的史实更可靠?为什么?哪一幅告诉我们的史实最不可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
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写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指的什么?
(2)根据材料二,“八姓入闽”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答两个条件即可,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5)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谁?他的哪一条变法措施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2)材料二中的“北俗之语言”指哪个民族的语言?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3)上述两场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