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过往甚密,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友好交流】
(1)在中日交往史上,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请根据图一和图二列举古代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各自探索】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2)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当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正在开展什么运动?简要谈谈日本的这次运动对日本的影响。
【侵略扩张】
材料一 (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的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人民网
材料二 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顽强抵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3)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下关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简要回答这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材料二中表述的情形与哪一历史事变密切相关?
【以史鉴今】
材料一 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来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外交部长王毅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指东京开封)地,实仰东南财富,而呈中又为东南根底。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材料二:北宋时,南方人口已达一千一百多万户,占全国的60%强,而北方则只有六百多万户,占全国的40%弱。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材料五: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三中的“苏湖”指的是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简要说明宋代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政策。(4分)
(4)请写出材料五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五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人物图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雄。齐桓公任_____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逐渐强盛;他以“__________”为号召,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_____举行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读《战国形势图》填充战国七雄中部分国家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著名的战役,请任意写出两场战役名称。
(3)歌曲《曹操》中有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________。在公元200年,曹操曾打败袁绍,取得了________的胜利。
(4)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以下道具中搞错的是()
①书柜中有一卷竹简 ②书桌上摆放着《魏国疆域图》③床榻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墙上挂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按要求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 B ; C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 分)
《太史公自序》既是读懂《史记》的钥匙,也反映了司马迁修史的指导思想。其中很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1)司马迁撰写《史记》采用的是何种体例?《史记》所记述史实的时间跨度是从哪一时期到哪一时期?
(2)请判断出以下史实哪些是可能从《史记》中查阅到的()
①商汤灭夏②合纵连横
③牧野之战④道教兴起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4)下列不是孔子名言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兼爱、非攻
D.当仁不让于师
(5)请把以下孔子的成就归类连线。
教学方法“仁”和“礼”
治国方略为政以德
教育平等因材施教
核心思想有教无类
改革释义1是变更,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阅读以下关于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写出是哪次改革的措施?
(2)材料一的改革发生于哪国?对当时该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二内容简练归纳出四项改革措施。(照抄原文不得分,4分)
(4)在这两次改革中,改革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著名学者周有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皇帝”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9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沉重打击秦朝残暴统治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
B.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D.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
(3)汉高祖之后,西汉王朝出现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鼎盛局面。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了谁的何种建议来加强中央集权?
(4)你认为材料二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